字型大小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十三)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十三)
藥師山通訊 第97期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十三)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經文與註釋】

佛姑子名須那察多。隨侍佛八年便生念。與我兄弟俱行。而獨端正有三十二相。便惡意生。隨佛後掃佛跡。不令人見佛相。復於人中說佛無道。但言語中人意耳。舍利弗阿難聞之。便愁憂不樂。佛言。須那察多不為說我惡。為稱譽佛功德耳。言語中人意者人多病故。何以故不計。佛有三十二相光明神足。但降伏邪道故。佛數教誡須那察多。正真之言。是邪待之禱是故瞋耳。

◎ 隨侍佛八年便生念:「侍」是侍奉之意,「生念」是內心生起意念。

◎ 與我兄弟俱行:與兄弟及釋尊一起修行。

◎ 便惡意生:起惡念。

◎ 隨佛後掃佛跡:背後不支持,言語行為是負面。

◎ 不令人見佛相:不希望人恭敬釋尊,阻礙見釋尊

◎ 復於人中說佛無道:又於人中說釋尊沒有修行。

◎ 言語中人意者人多病故:由言語中,即可知人意念中有多種業之故。病:業。

【譯文】

佛姑子名須那察多,隨佛侍奉八年即生意念想法。與兄弟們及釋尊一起修行,只有釋尊修行成就,已具端正、獨自擁有三十二相。佛姑子即生惡念,佛為眾生說法時,其行為是不支持且負面說詞,而且不希望人恭敬及能見釋尊。又在人群中說佛沒有修行,說此話後,自有他人意以為真如此。舍利弗、阿難知道,便憂煩、心不樂。

釋尊言:佛姑子須那察多並沒有說我不好,此是讚釋尊之功德。此句是釋尊不以為意,不會因此有想法,釋尊心中光明不會接受此業。此姑子的言語中及人意念會有多種業之故。

為何佛不計較,因佛己有三十二相身相並放光明到各處及有神足通,但因降伏邪見外道故,佛教導須那察多正知見。須那察多因心生邪念,使引發出瞋恨業。

【說明】

此篇說出當時侍奉釋尊左右的姑子心生邪念引起瞋恨心,言語及行為多大不敬及杯葛,團體中已經引起負面看法,故舍利佛、阿難知道後,起憂慮煩惱心。

釋尊言,佛姑子須那察多是有多種業之因。釋尊已經修成具三十二相及神足通能力,且內心具光明,放光於各處。釋尊已能降伏邪見外道之因,故教導須那察多正知見,由此降伏了佛姑子須那察多之邪見、惡念、惡心。

【感言】

僧團中,修行人當對塵境時,會顯現出心中業障,其行為舉止背離正道、正見、正念,此事很正常。善知識須有敏銳的神通力,以正知見教導,使此修行人消業消無明、改變其邪見惡念行為,今釋尊以此例說明,即其一也。

修行時因每人業果不同,故須用不同方法去面對自己內心,解決此業力,修行次地才能增進,故又名修心。因根器不同,修心有下面兩種方法:即小乘與大乘法。

小乘用法為自我修正、制心、抑心,以自我處理自心,達滅受想定。

大乘法是以佛為依、懺法為是、求佛消業、改變自心,並依次地消不同無明業障,使妄心修成清淨心,其修行及行為舉止可以漸合乎正向正念之行。此是靠佛力加持教導以心置心、以妄修真之法、修證菩提妙用。

釋尊本是等覺妙覺成就者,此生來人間以恢復佛果位之修證及於世間說明佛學之道法,此時其意生身有神通且具佛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相好,放光遍一切處。一般修行人都無法了解,何況凡夫更無法了解。

一般釋尊周邊的修行者此一世有成就者也不多,對於如佛姑子行為也不足為奇。釋尊本具光明心,也不會為佛姑子惡念惡行之行為心生煩惱,且心生悲憫助佛姑子消此業。

【總結】

修行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實則歷劫心歷的過程,故須內觀修心懺悔……等功課。

如此文中佛姑子須那察多之行為在團體中有很多如此之人,因慢業起忌妒瞋恨心。釋尊了解明白是人受業力之苦,反助其度過此煩惱心,畢竟佛心非凡夫能知。

【經文與註釋】

佛有姑姊。年老手自作縷織。成袈裟持上佛。佛不受。如是復言。佛當哀憐我故。當受之令我得福。阿難白佛言。可為我受之。佛語阿難。令持與諸比丘僧。我亦是比丘僧。不如與眾人。後世當為因緣。今世相見歡喜者。皆是前世親里善知識。何以故知之。相見意解故。佛言。世間人相待但苦薄不苦厚。

◎ 自作:自己親手製作。

◎ 縷織:手工以紗成捻線,再成織布,再做成袈裟衣物。

◎ 成袈裟持上佛:做成袈裟並雙手奉持及供佛。

◎ 佛不受:釋尊不接受此袈裟。

◎ 皆是前世親里善知識:皆是過去生的親戚朋友或善知識。

◎ 世間人相待但苦薄不苦厚:世間人相處苛責多、厚道少。

【譯文】

佛有姑姊,年老親手作一件織線做成袈裟供佛。佛不接受,如是姑姊言,佛哀憐希望佛能接受,令我增福。阿難白佛言,我可以接受嗎?佛告訴阿難,將此袈裟衣贈送比丘,阿難亦是比丘。或即贈送給有緣眾生,後世可以以此因結善緣。如今世相見歡喜者,皆是前世親戚之間有善緣。如何能知呢?相見時意念即可了解。佛言:世間人相待時,苛責多於厚道。

【說明】

1. 因釋尊修行已成就,不會再來世間,願將此袈裟與其他比丘或眾生結善緣,故說出結善緣之法。

2. 此段說明以袈裟衣供佛、送比丘或有緣眾生,都是以供養或善心結善緣,如此善因緣來世相見,仍以歡喜相見。

3. 一般如修行到正八地,此時宿債己了、不會有法界債務。眾生此時供養佛菩薩及正八地以上修行者後,這些已成就者必可加持,可使眾生增福。

【感言】

1. 凡夫未證菩提,須先修福。

2. 世間人相見,彼此苛責不友善,大都是惡緣,此惡緣於今生須面對及化解。

3. 自己五蘊及名色很容易為外魔挑起內心深處不舒服之事,故建議修行人多多內觀自己的起心心念,可以遠離魔障。

【建議】

若是修行有果位必須解了惡緣事,了解彼此有惡緣,可以依下列方式處理。

1. 先冷靜、保持距離,互相尊重,彼此不再惡化。

2. 須由第六識名色處理除去過去記錄資料。

3. 因五蘊之想蘊中大腦皮質已經複製一份為今生資料,此時須修定力並以正向思考取代負面想法,以善行肯定對方彼此關係,直到心念撫平,可以接受,不再有怨結。

4. 僧團內共同遵守,依事依規辦理各事項,如此化解對立及怨氣

5. 僧團之事若有問題,建立調解委員會,如此化解對立及怨氣。

6. 依善念增長、惡念止息之律行之。

7. 彼此可以在佛前說明真實意,遠離不明及誤會,解心結。

【總結】

善緣珍惜須惜緣,惡緣善了須慈悲。

建立制度佈薩說,僧團和合六合敬。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十三)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