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六)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六)
藥師山通訊 第83期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六)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經文與註釋】

佛初得道不食七日。有四因緣。一者念道忘食二者一心不飢三者歡喜不渴。四者不念痛癢思想生死識。是為四。

欲使人聽經亦爾。佛袈裟裹。塵水不著。外垢不著。有二因緣。一者不念一切人惡故。二者見一切人有欲。欲令滅之。佛復浣袈裟者。外垢不著裏。著有身故有垢。所以者何。外行己盡。是故垢不著外。內行未盡是故垢著。用有身故為內未盡。以有身為罪用。是故不惜身命。所以者何。復惜命用命得道故。

◎ 初得道:修行人由禪定中證空性十方圓明的境界叫初得道,釋尊當時來世間時是等覺果位的成就者,仍然須要於禪定中,恢復原來的修行果位。釋尊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即是入十方圓明之境界。

◎ 不食:不太想吃食物,以吃流質為主,此時牧羊女恭敬供養羊奶。

◎ 不念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執著人間煩惱,即五痛五燒五惡生死之意識心。

◎ 佛袈裟裹:佛身被袈裟裹著。

◎ 佛復浣袈裟者:佛又可以對穿袈裟衣者修行人消業障,是灑甘露消業或水大三昧消業。

˙ 浣:洗之意、消業障之意。

◎ 外垢:指五蘊之垢。

◎ 內行:指八識之業垢。

【譯文】

釋尊在人間恢復修行果位得道時,不太想吃食物有七日,其有四原因:

1. 因專注念道修法,不會專注以吃食物為要。

2. 因專注禪定修心,也不易餓。

3. 心己清淨證道,法喜充滿,不易渴。

4. 對人間事,如五痛五惡五燒、生死之意識心已不執著。

欲使人聽經、佛有如是之功德,佛裹袈裟時塵水黏不上、垢染染不著,此有二原因:

1. 心中不再對惡人放在心上。

2. 見眾生有欲念,佛可此消業。

佛可以對穿袈裟的修行人,用灑甘露或水大三昧消業障。此人的外在垢染己不著,因心有垢故有執著。所以者何?外五蘊己消故外無垢,內八識未消盡故有垢執著。人身即因內八識業未消,如此仍然會因內八識之業受果報之身。是故要以此人身修行,須借此人身之命,用此身修法身慧命,由此可以實證道法。

【說明】

1. 人間穿法衣或出家穿袈裟修行是入門修行,還須將本心的內外垢染淨除,即外五蘊內八識須清淨。《大日經》稱之為內護摩及外護摩。

2. 法界法衣袈裟八地以上是有二層,分內外二層。外層防干擾,內層表示八識己清淨,己是清淨修行之成就者,法界眾生可由此了解修行者已經是清淨心成就,此時可以為眾生消業及解苦。

3. 修行如幻成就時,入不同道、不同世界或淨土,因渡生須要之法器、法衣、法名會隨之變化。

【感言】

1. 不同顏色法衣代表內八識的主業障,菩薩道以幻修幻、以心置心,故漸漸清淨,對法衣亦不執著。當如幻成就,法衣袈裟隨因緣處度生隨之改變。

2. 修行者不要執著外相,法衣只是為渡生之方便法,仍以修心修菩提、行菩薩道為要。

3. 違背佛門戒律,法衣不被加持,切忌不能執事。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六)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