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七)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七)
藥師山通訊 第86期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七)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經文與註釋】

佛說八十億萬因緣經。都治人三病。一者貪婬。二者瞋恚。三者愚癡。是三事分為六。故應六衰治三病。經所以多者。譬如人服藥病不癒。當更服餘藥。佛言。人意多端。疾轉故多經。隨意療之欲使疾解故。

◎ 八十億萬因緣經:指十二部類經,涵蓋很多經教,釋尊開講是依因緣而論事由之始末。

◎ 三病:指三種無明,即貪、瞋、癡。

◎ 故應六衰治三病:六種業障衰退減少,對治三種無明。六種業障即貪、瞋、痴、慢、疑、淫。

◎ 人意多端:意指人的意識有很多種心。意指意識心,即包括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即《楞伽經》所說的心、意、意識。

【譯文】

佛說八十億萬經是因因緣而說事情之始末,所說經可以治人三種病——貪淫、瞋恚、愚癡。此三種無明又分成六種業障,即貪、瞋、痴、慢、疑、淫,故應使六種業障衰退減少,即可對治三種貪、瞋、痴無明。經有多種類別。如人服藥不好即換其他藥。佛言:人的根器有多種,即用各種經典教導之,如同病想轉變好時,即須想用各種方法治好。修行人內心意識心不同,也是用不同方法除去此業障及無明。

【說明】

依十二因緣了解輪迴之主因是無明,即貪、瞋、痴三種。由第八識無始無明、業相無明、轉相無明,到第七識、第六識成枝末無明、根本無明,故已經成為具有垢染之習氣貪、瞋、痴、慢、疑、淫等六種業障。

修行即須要面對這些業障及無明,故由發心學佛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小乘是自力面對自心煩惱的修行,大乘是依菩薩道行渡生,求佛力指導加持消除自心垢染、業障及無明。兩種修行方法不同,經教中依眾生根器不同、教化次第不同,但其真實義是相同、不可變的境界,即空性。

人生病須找醫生檢查治療,病不同,用藥亦不同。人的神識意識心有業障,亦如同人生病,須要佛力加持,用光、火大、水大、咒語、甘露…等多種方法治業障及無明。最後空性如寶珠一樣光明顯出,修行即如是修、如是證、如是行、如是知。

【感言】

凡夫一般人只相信自己第六識心的運作,不知此處本是有業垢無明運作之處,故常活在過去記憶中,重覆以業行業,故順勢依個性而行。

修行人只是無奈,內心持咒求佛助不明眾生,看清楚業力的可怕,自己不要陷入他人泥沼業障情境中。

若是心無垢染時,他人行為是不會激起自己的不舒服,只有不捨慈悲之心,想辦法解決問題。

感恩安世高大師在後漢時期即精簡扼要的說明無明有三種及六種業障,至今多少歲中,沉浮、輪迴、轉世.....,又有幾人了解此真實義,筆者在此禮敬感恩大師之著。

【結論】

1. 凡夫之所以對境時由外塵會勾出內心深處的業種,產生一些負面或其他想法,這是正常人行為的模式,透過此過程將惡心、惡口、惡意、負面想法,須以善行、善念、感恩、咒語、佛號……取代妄心,這即是以心制心學習初步方法。

2. 修行人由內觀自己心,學習改變自己行為,由懺悔做起,此是修心的必要功課。

3. 掌控心緒,制心是控制第六識。學佛人須要學習控制情緒,這是小乘基本功夫。

4. 大乘須要面對眾生,不但要有制心功夫,還要有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故須有包容心、諒解心、助人心、寬廣心、不嫌棄心、服務心…,得佛力加持,以密法助人,以般若波羅蜜方法,學習菩薩道資糧,修種智成就菩提。故須於禪定中修各種三昧,求佛教導。

藥師山及相關道場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此是大乘修行為要,並以淨土或成就種智一乘為主,故法門多樣、修法各有不同,希望同修入寶山不空過,我們一起共證菩提。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七)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