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
藥師山通訊 第83期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經文與註釋】

佛言。道人行道。若瞋恚意起時。即當制己。制便念善。是為道人行。若佈施財利。得之便計無常。不隨身犯。謂不犯殺盜婬。是為不隨身犯。出瞋恚者口亦不言。意亦不念。是為出瞋恚意中大深聲者。譬如人作盜。說言。汝所作大無狀。是為意中大深聲。佛言。味味次第者。所食物外合之內。分別其味令不錯誤。是為味味次第。菩薩所以得知者。前世所食噉。皆先上父母道人。然後自食。是故得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 道人行道:前面的道是說明,後面的道是方法。此句是說明人的修行方法。

◎ 得之便計無常:得之是心中有得之念,如此落入偏計所執性的妄念中。如此是凡夫的心,屬無常有變化妄心。

◎ 不隨身犯:不隨妄心有此心念。即不再有此有得的心。即非凡夫。

◎ 大深聲者:由身口意修行制止行為及意念,可以有成就。

◎ 汝所作大無狀:對於所作盜匪之事。大無狀是指不認同此事。此句是指內心已經沒有此種做盜匪之念。

◎ 味味次第者:前面的味是指食物的味,後面的味是舌的味覺。次第是由食物入口中,經舌根、舌味、舌覺、舌識之過程,覺受酸甜苦辣、熱冷……之覺受。實則是空性中如來藏之功用。

◎ 三十二相八十相好:此是相好莊嚴佛身,由空現佛相的一種變化。

【譯文】

佛言:說明人的修行方法,若是瞋恚意念升起時,立刻須制止自己的心,制止此心後須起善念。此處是說明人的修心方法。

若是布施錢財利益他人,認為有得的心,便落入凡夫帶業偏計所執性的妄心中。若不再有此有得的心,即不屬凡夫。

若是不犯殺盜婬之行為,即不屬凡夫。

若不再有瞋恚心的人,其口中及意念都不再有此行為,則此人是修行成就者。

譬如人作盜匪,說此盜匪行為時沒有愧心,此是意念即內心很強的業障。若是對盜匪行為之事,到意念都沒有認同此事,如此則是修行身口意有成就。

佛言食物之味及味覺之受,是外塵食物與舌根舌識舌覺之次第建立,最後由如來藏第八識瞭解,再由第七識到第六識分別判斷之。如此食物由外塵到味覺之內在覺受、分別其味沒有錯誤,此是人人都有共識,並覺此味之味覺味,此過程叫味味次第。

菩薩所知此味味次第是修行證之。前世所食亦是代代相傳,由父母教導人而自食之。是故今生的修行可以由人身修行入各種三昧次第,由此證入空性,再由空性現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相好之莊嚴身相。

【感言】

人身修行時,由六根、六塵、六識……內觀經心、意、意識入空性。瞭解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的運作及各識功用,也因無明作業,使人有不同妄心及業力,現出不同個性。如此文介紹瞋恚心、盜匪心、布施錢財心,故須制心、不執著有的心,改變行為及認知,如此才是修行人,故說道人行道。

此段文介紹以味味次第者說明人的味覺是須經過各階段,最後經如來藏功用,再回第六識的認知,能分享各種味道。

最後說明三十二相八十相好的佛身莊嚴相,是須由人修行,經根、意識、意、心……到空性時顯現的身相是如此。說明佛身像法與空性空法是不二法,又名空相不二。

此段亦說明空性是沒有無明,凡夫眾生是有無明。當空性為無明垢染遮蓋,即成凡夫眾生。凡夫眾生將無明垢染除去,即證空性,此二者之間是非一非異關係。

此文短短幾句,義理之深奧,很是讚嘆。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二)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