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十七)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十七)
藥師山通訊 第90期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十七)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經文與註釋】

佛言。舍利弗。有三語。悉以知人意。一者麤語。二者深語。三者牽語。得是三語。有善意即見。有惡意亦見。有忍意亦見。欲意從是三語悉知人意。舍利佛白佛言。彈指之間人意有六十生死。佛言。有九百六十生死復不多。要有三意。有善意。有惡意。有欲意。善意有三百二十。惡意有三百二十。欲意有三百二十。彈指之間。三意並行。合為九百六十生死。除善意三百二十。餘有六百肆拾生死意。佛與舍利佛。同行三十七品。智慧不等者。譬如喘息。同從諸毛孔。出入能覺。便但知鼻息氣出入。佛所知悉知諸毛孔。舍利弗所知如鼻孔。取佛舍利弗知分為十六分。滿一佛界三千大千日月天下黠人所知。不及舍利弗所知一分。取佛智分為十六分。滿一佛界中。舍利弗所知不及佛知一分。三十七品行有三輩。有大三十七品。有中三十七品。有小三十七品。意大得大意。意中得中意。意小得小意。深妙具行三十七品便洞達。何以故。正分分為十六。人本十六意。故佛分別是故不同。

◎ 一者麤語:粗語,明白說、直接表達情緒之善或惡意。

◎ 二者深語:說出真實語。

◎ 三者牽語:顧左右言他,敷衍之語。

◎ 欲意從是三語悉知人意:想了解人意,可以由上面三種話語中得知其真意。

◎ 譬如喘息。同從諸毛孔。出入能覺。便但知鼻息氣出入。

˙ 喘息:指數息、定中數數字內觀。

˙ 同從諸毛孔。出入能覺:佛內觀、瞬間放光、覺受自在無礙。

˙ 便但知鼻息氣出入:小乘以數息只能在數息定中覺知法界部分之事。

◎ 佛所知悉知諸毛孔:此句是說明佛放光、覺受自在無礙。

◎ 舍利弗所知如鼻孔:舍利弗覺受只有數息定中覺知,未如佛能於空性中放光及廣大無量。

◎ 三輩:三種類。

◎ 洞達:明白。

◎ 正分分為十六:佛智慧為十六分(滿分)。

◎ 人本十六意:人智慧不及於佛智慧的十六分之一,上述其中有九百六十,因人的雜念多達無計數,其意念有九百六十之念,表示人的智慧很少。

【譯文】

佛言:舍利弗,有三種言語可以知人的意念。

1. 粗語。

2. 深語。

3. 牽語(忍語)。

了解此三語之意。

1. 了知其情緒之善意及惡意之語。

2. 了知真實之語。

3. 有說未說之語,由此三種語了解其心的起心動念。

舍利弗白佛言:彈指間,人的意念有六十種妄念。佛言人有九百六十種妄念亦不多。人有三種意念,有善意、惡意、欲意,每種意念有三百二十種妄念。除了善念三百二十種善念,其他惡念及欲念六百四十種妄念,彈指之間可使人入生死輪迴惡道之處。

佛與舍利弗同修三十七道品,二人智慧不同。佛的覺受放光時由空起用、覺受無邊。舍利弗以數息方式覺受,覺受有限。

佛與舍利弗二者覺受不同。將智慧用十六分為滿分作比較,滿一佛界三千世界,聰明人智慧不及舍利弗十六分之一,滿一佛世界,舍利弗智慧不及佛十六分之一。

三十七道品分三種類,有大、中、小三十七道品,以心意之廣論之,故有三種類,如此能明白且深入妙行教導渡生方法。為什麼呢?正分分(佛智慧)為十六,人本十六意(人智慧),人智慧很少,是十六分之九百六十。因此佛以三十七道品如是又分三類,分別教導眾生。

【說明】

1. 此文說明意念由語業可知,語言中可以表達善念、惡念、欲念。起意念時,彈指之間有九百六十之念。

2. 舍利弗及佛同由三十七道品修行,因二者心量之不同,修三十七道品成就及覺受不同。

3. 佛覺受是由空起相用,舍利弗覺受由定中覺受,佛智慧為十六分,舍利弗不及佛的十六分之一,人智慧更是少之又少。

【感言】

1. 佛的智慧須修一切種智成就,以智種子運作,故空起相用幻化無量身,可以度生無量處。

2. 舍利弗未修一切種智成就,故無法如幻度生,只有以定中覺受以數息方式,故度生能力有限。

3. 凡夫未修行,呼吸之間意念為九百六十念,牽引入善行、惡行、欲行,其行為為業及識種運作,不是種智運作。故凡夫須修行,將業及識種離垢清淨、證菩提,即可成佛,以種智運作。

【結論】

人身難得、經論充足,珍惜以人身修法身慧命,我們更以菩薩道以幻修幻、以妄修真、以心置心,證菩提修種智,以證智慧之妙用,了解菩提之真實義。

【附註】三十七道品

此是博士在楊梅高中上課時介紹的三十七道品,筆者整理公佈於此。

此處修行是以大乘法角度說明一二,修行大乘時須有小乘基礎,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後才入一乘,修一切種智成就。實證實修時,亦是不離此三十七道品,故修學者須了解三十七道品。

一、四念處

四念處指小乘內觀,此處由四念處再發心度生,故亦在此處說明大乘內觀及一乘內觀之無上祕密法。

1. 觀身不淨。肉身是由地、水、火、風形成,此身是不淨,同時肉身會衰敗。觀受(對外塵境是眼耳鼻舌之攝受)是苦果來源,觀心(念、心念起滅)意念無常,心念是變化瞬間。觀法無我。諸法是根塵識和合而成,沒有主體性,

以上是小乘修行內觀,應須捨棄空無知見(正知見是空中妙有無所不有)。

2. 觀身如幻、觀受如夢幻、外覺受如幻、觀心念如幻、觀諸法如幻。

以上是大乘八地修行,觀度生亦如幻,不執著有、無、常、斷、是、非。

3. 一乘內觀,即一切種智修行。修第八識轉識成智及智種妙用、建佛身佛土之智用、以幻用度生無礙。此是無上秘密法。

二、四正勤

滿心善念、修行善念升起、惡念止息。

1. 惡念升起,要斷、要制止(善念惡念與第六識名色皮質有關,長期惡念對身體不好)。

2. 未升起惡念時,要防止惡念升起(佛可以消除名色不好的記錄,一旦再染到皮質,只有自己以定力克制)。

3. 善念要增長(修行以離苦得樂,想它的好處、增長善念)。

4. 善念未生要生(由心意念之轉化及口業身業亦可轉化,使善念增加,可使身體亦變好)。

三、四神足

四如意足、意念成就又名意神足。精進(修行)。念神足(正念)。慧神足(正慧)。

1. 如意足:即願力是以意念成就。願眾生……成就,如本尊成就、意生身成就,人天成就如修準提法。

2. 精進:努力持咒內觀修行,可以成就。

3. 念神足:正念不斷、集中念、以禪坐修證。

4. 慧神足:正慧不斷、如淨土實證、種智成就。

四、五根

由五種基礎方法修行。信(信諸佛)、精進(成就)、念(正念)、定(正定、集中精神)、慧(諸佛教導的智慧及本師之教法)。

五、五力

由五根得修行成就,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因信得佛力加持不落惡道,由佛力加持可得修行之利益,故信力是學佛成就功德母,由此可以解決業障、債務、因果、怨氣、情緣。由信力入不可思議境。

六、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

1. 擇法覺支:選擇正法自知。

2. 精進覺支:精進修持。

3. 喜覺支:法喜充滿。

4. 輕安覺支:無煩惱,內心安定輕鬆自在。

5. 念覺支:正念恆存。

6. 定覺支:定而不亂。

7. 捨覺支:不能執著所修行之法,應觀修行的成就如幻。

七、八正道

1. 正見(具正知見觀念)。

2. 正思維(合於佛語的教導)。

3. 正語(不放逸、以正當言語行之)。

4. 正業(作是為三業之始)。

5. 正命(正當職業、以佛所認知的工作)。

6. 正精進(以佛之教法,且以此精進修行)。

7. 正念(正觀念、理念、心念不放失) 。

8. 正定(入三昧,此非外道之定)。

【結論】

1. 期許同修多聽博士的弘法CD,此已是藥師山的法寶。並參加法會可以消業增福,法會後聽經可以有正知見。這一切都是繫念菩提之功課,期許同修早證菩提。

2. 居士在家禪定、懺悔及行善佈施,菩薩道須持續不斷,以此增加善種福報。

3. 若有不明可以請教之,修行須要照顧,我們願為同修服務及解惑。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十七)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