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一)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一)
藥師山通訊 第83期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一)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經文與註釋】

佛言。缽有四名。一名為不供食。二名為戒。三名為受。四名為從。是得福無有瑕穢。便應受福、持鉢便立戒。意中無惡念。

佛言阿羅漢不食肉者,計畜生從頭至足。各自有字無有名。辟支佛計本精所作不淨故不食肉。

佛計一切天下皆空無所有。有便滅滅復生要歸空故。為無所有。諸弟子聞經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 不供食:修行人已經可以接受他人供養。

◎ 為戒:修行人己經修到自有戒體(五蘊清淨戒)時可以持鉢接受供養。

◎ 為受:修行人接受俗家弟子供養。

◎ 為從:依序依從順序依各家托缽供養、不是只選擇好人家去托缽。

◎ 無有暇穢:第六識己清淨。

◎ 計本精:計指計算修行法。本指人的生死輪迴根本之因。精指真正瞭解解脫輪迴之法。觀十二因緣鎖鍊後,即不再入三界六道輪迴。無明、行、識、六入、名色、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所作不淨:行為所作若屬於十二因緣之中均屬不淨,會再輪迴三界六道。

◎ 空無所有:指體性是空、無所有指光明遍一切處。此處即是不再輪迴之處。

◎ 有便滅滅復生:執著十二因緣之一後即會有生、有滅。有滅後復因觸、受、愛、取、有。又再有生的。如此生生滅滅輪迴不息。

【譯文】

佛言:持缽須要有四種心。

1. 修行人已經可以接受他人供養。

2. 修行人己經修到自有戒體時,可以持缽接受供養。

3. 修行人接受俗家供養。

4. 修行人依序依從順序依各家托缽供養。

修行人具有清淨心、具有褔德可以受供養,持鉢時即有戒體,內心己沒有惡念。

以上介紹穿法服持缽修行者,其內心清淨到第六識可以控制不起惡念,同時五蘊身有膜包住,形成戒體,不再染著世間業障。

佛言:下面是小乘及緣覺乘修行者的心。阿羅漢不食肉者,計畜生從頭至足,各自有字名無有。辟支佛計本精所作不淨故不食肉。小乘聲聞阿羅漢己不執著有無的心,故對畜生道的從頭至腳的身形只知其名,沒有其他想法(如好不好吃)。小乘聲聞以修斷滅法,不執著有無,一心只求禪定的境界。

緣覺辟支佛內觀十二因緣,世間所行事若是有業行之時,即為不淨之修,故不食肉(因食肉會有殺業)。

下面是佛說修行者應有的知見:

佛計一切天下皆空無所有,有便滅滅復生要歸空故,為無所有。諸弟子聞經歡喜,為佛作禮而去。佛說一切所有事物之性質、其體性是空。此對事物的認知是外塵及內五蘊執著實有之妄想形成。執著有無,故入輪迴之境。須要內觀,由根、塵、識之運作瞭解,亦是須由外塵、五蘊、意識、意、心,入到破無明入空性時、現十方圓明、遍一切處之境,即不再輪迴入三界。諸佛弟子聞經歡喜、佛前作禮而去。

【感言】

後漢安士高大師在此處文中只說明小乘中聲聞及緣覺的修行方式及入空性的境界,在那個時期用字簡潔表明正知見如此清楚,很是讚嘆及感恩。

小乘聲聞以修斷滅法。不執著有無、一心只求禪定的境界。仍須悟到十方圓明、空無所有之境(沒有世間妄相認知),才是究竟。

小乘緣覺內觀十二因緣,由此悟出解脫法入空性(十方圓明)無所有(沒有世間的妄相認知),如此不再輪迴,仍然須悟到十方圓明、空無所有之境(亦有書中將緣覺列入中乘)。

此文有介紹修行須到空性十方圓明的空無所有之境,如此才能究竟。

此處沒有介紹大乘如幻法,大乘菩薩道是很好的一種方式。眾生根器不同,故教導過程及方法不同。

釋尊用凡夫、小乘、大乘開示初機教法。不論哪一種方式,都須入空性無所有十方圓明中安住,然後修種智、建淨土、國土、佛身及佛身之幻化。故經典中有說明用一乘法即佛乘(一切種智成就),指出教導修行者須如是知、如是修、如是證,實質上實證即是如是之。

佛說處處經白話註解(一)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藥師山 紫雲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