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不增不減經》註解
佛說不增不減經 註解

佛說不增不減經
註解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 譯
▓藥師山 紫雲居士 註解


前言

《佛說不增不減經》描述對佛法的正知見,是部好經典。經文在闡述如來藏、涅槃、如來、眾生界、法身的真義(共有三頁),及一些小乘修行者對涅槃認知的偏差。最後特別叮嚀佛弟子,若是真佛子或沙門是不應有此邪見,若有此邪見,會墮惡道。

此篇強調如來藏具有三種妙用:
(一) 如來藏是清淨無染,與真如、自性有相同的性質,並具有相應覺知的功能。
(二) 如來藏可斷除識種子中一些不清淨的染污,使之修護為清淨種子。
(三) 如來藏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可住持一切法、攝持一切法;具有不可思議的如來功德智慧。

此經也告訴人,眾生界與法身只是同體異名而已,眾生都具有佛性、法身、如來藏,只因眾生受無明遮蓋本心,使法身、如來藏無法顯現,所以強調「眾生的體性」是不增不減,非眾生的體性有增有減。

修行者常以涅槃為願望,此處說出涅槃並非斷滅空或木頭空,而是應以大乘寂靜圓寂之大涅槃才是正確的方式,那須修行至渡生圓滿功德成就、福慧具足才可入此境界。

法界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十法界。本經中對如來、佛、菩薩,其修行所證的內容,以及凡夫因業力輪迴而無法了脫生死,皆有詳盡的敘述,願十方大德看完此篇經文後,能了解如來藏及諸佛的秘密無上妙法,下定決心精進修行,返聞自性回歸本心、離苦得樂早證菩提!

目的
為安穩、安樂、憐憫、利益、饒益一切眾生。

內容
(一)一切眾生只是堅著妄執,以致在三界六道(四生)中輪迴,其實並非有眾生界增或眾生界減(界指體性、空性)。
(二)如實知一法界才是正知見。
(三)如來不了義經遠離如實空見故,只是渡生的方便法門。須知如來所證初發心,如來無量菩提功德行,如來不思議方便、大悲、無量力、無量境、無量行、無量差別境界,此為體性(空性)中不可思議如來功德智慧。
(四)凡夫未證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並依妄念起各種邪見,如斷見、滅見、無涅槃見、戒取見、無欲見…等,謂有眾生界增眾生界減,此為大邪見,非我沙門弟子。
(五)空性即第一義、眾生界即如來藏、如來藏即法身。
(六)法身者不生不滅、法身常、法身恒、法身涼、法身不變。法身義者,過於恒河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義一名異。
(七)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唯佛如來智慧能知。
(八)如來藏與真實體性不異不差,具有三種特性(空性)。
1.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
2.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
3.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
附註:1.第一類是清淨不染的種子,可以與真如體性相應,有啟發、警覺及要學佛出離三界的心。
2.第二類識種與真如體性無法相應,可以修行將垢染、業障去除,此識種即可轉識成智種。
3.轉識成智種可以成為第三類的相、用功德智慧種,可為渡生之用,並可形成佛身、佛土。

佛說不增不減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不可稱計。

◎如是我聞:以下是我阿難尊者所親聞。
◎一時:因緣成熟,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示本經的某一時間。
◎婆伽婆:即婆伽梵、世尊。
◎地點:王舍城中耆闍崛山中。
◎參加者: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相聚一起及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的諸菩薩摩訶薩。
◎俱:相聚一起,聽一法,或以入定方式入三昧。
◎摩訶薩:摩訶是大的意思,一般指等覺位以上妙覺果位的大菩薩。

□此段介紹佛講經的地方、參加者的人員特性。此部經是對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與無可計數的大乘菩薩摩訶薩說法。換句話說,此時本師釋迦牟尼佛入三昧定中,在法界中弘法開示。

爾時慧命舍利弗。於大眾中即從坐起。前至佛所到已頂禮佛足。退坐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周旋六道往來三界。於四生中輪迴生死受苦無窮。世尊。此眾生聚眾生海。為有增減為無增減。此義深隱我未能解。若人問我當云何答。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為安隱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憐愍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饒益安樂一切眾生。諸天人故。乃能問我是甚深義。舍利弗。汝若不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義者有多過咎。所以者何。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諸天人等一切眾生。長受衰惱損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樂。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舍利弗此大邪見諸眾生等。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於現在世墮諸惡趣。舍利弗。大險難者。所謂取眾生界增堅著妄執。取眾生界減堅著妄執。舍利弗。此諸眾生堅著妄執。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墮諸惡趣。

◎爾時:當時。
◎慧命:具有智慧(人稱舍利弗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頂佛禮足:一種尊敬禮佛的儀式。頭頂彎下、頭面向下,禮佛於佛的腳足前。
◎退坐一面:面向佛而後退至座位上,表示對佛的尊敬。
◎合掌:雙手合十,代表守住菩提心。
◎白佛言:誠懇地向本師釋迦牟尼佛請教。

□佛弟子請法的儀軌非常有禮貌,此次請法是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問法,其實舍利弗已了知眾生界是不增不減的觀念,只是代眾生問法而已。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輪迴:生死之間的轉換方式,眾生以業力輪迴為主因,菩薩是以願力為主因。眾生六道輪迴時,神識(中陰期)進入輪迴大口中轉動,依業力進入六道中投生轉世。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阿修羅分佈於其他五趣中,因此有人將此稱為五趣六道)。

□此段舍利弗請問世尊(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有眾生無始以來都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出生方式投生於三界六道中輪迴,於各道中承受業力果報的無窮苦難。那如此多眾生相聚於各道中,各道眾生有否增減,此深妙真義,我無法得知,若有人問時應如何答覆?

◎安隱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憐愍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饒益安樂一切眾生:菩薩及迴心大阿羅漢都須要渡眾生,渡眾生時,須以上述之心為一切眾生準備所需物品(以佈壇方式提供),以咒語佈施,使各界眾生都能得到所需,如此才能具有平等對待、安樂、憐憫、利益、饒益之義,並以慈悲喜捨心、菩提心由空性中起用,才能完整佈施,達到上述利益安樂眾生的目的。

◎諸天人故,乃能問我是甚深義:舍利弗是為天界眾生,才問此「眾生有增有減否」的問題。
‧深義:深妙義理。

◎舍利弗,汝若不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義者有多過咎:
‧如來應供正遍知:指佛具有十種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大夫、天人師、世尊等十種名號,指佛具有十種能力,能了知一切事物。
‧有多過咎:會有多種過錯。如會使諸天人等一切眾生,長受衰惱損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樂。

◎於現在世及未來世,諸天人等一切眾生,長受衰惱損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樂:現在世、未來世,天人等一切眾生為天人五衰所煩惱,當五衰顯現時,即無法再安樂一切了。
‧衰腦損害之事:指天人的壽命雖然很長,但若福報受盡,將呈現五衰的現象,表示壽命已盡。天人們非常煩惱五衰之事。

‧五衰現象如下:
1.衣裳垢膩。
2.頭上花萎。
3.身體臭穢。
4.腋下汗出。
5.不樂本座。

□此段表示天人雖然壽命很長、福報很好,但也無法長久永住於安樂中,舍利弗為天人們於佛前請法,希望天人能不煩惱五衰之事,能利益一切眾生。

◎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舍利弗,若認知眾生的體性有增加,或認知眾生的體性有減少,此為大邪見的修行者。
‧大邪見者:邪知見的修行者。(大日經說出,凡具有邪知見及癡業者,是很難修行入三昧,因外道邪知見者不知有空性之故。)
‧見:觀念、認知。
‧眾生界:界指體性、自性、真如、法性。光明指眾生體性光明與佛相同。

◎舍利弗此大邪見諸眾生等,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於現在世墮諸惡趣:舍利弗,眾生若有外道邪知見者,修行無法入正道,因為此因緣會入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生盲無目:有如天生的瞎子。
‧長夜妄行邪道:長期入外道邪知見,非依正道修行。
‧墮諸惡趣:落入各種惡道投生。惡趣指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趣指進入、趨入。

◎舍利弗,大險難者,所謂取眾生界增堅著妄執,取眾生界減堅著妄執:舍利弗!若眾生妄想執著眾生的體性增或眾生的體性減,這是很危險的事(此處在對天界眾生發生警訊,若執著此事,會墮入三惡道)。

◎此諸眾生堅著妄執,是故長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墮諸惡趣:此天界眾生仍堅持妄想執著眾生的體性增減之事,此為邪道,時間一久,因受此因緣而未來世會墮入三惡道,輪迴天界的因緣也斷了。
‧此諸眾生:此類眾生。
‧堅著妄執:妄想執著。
‧墮諸惡趣:指輪迴墮入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舍利弗。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舍利弗。如來在世我諸弟子不起此見。若我滅後過五百歲。多有眾生愚無智慧。於佛法中雖除鬚髮。服三法衣現沙門相。然其內無沙門德行。如是等輩實非沙門自謂沙門。非佛弟子謂佛弟子。而自說言。我是沙門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減見。何以故。此諸眾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無慧眼故。遠離如實空見故。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不如實知修集無量菩提功德行故。不如實知如來所得無量法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法自在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故。不能如實分別如來無量差別境界故。不能善入如來不可思議大悲故。不如實知如來大涅槃故。舍利弗。愚癡凡夫無聞慧故聞如來涅槃起斷見滅見。以起斷想及滅想故。謂眾生界減。成大邪見極重惡業。復次舍利弗。此諸眾生依於減見復起三見。此三種見與彼減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三見。一者斷見。謂畢竟盡。二者滅見。謂即涅槃。三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畢竟空寂。舍利弗。此三種見如是縛如是執如是觸。以是三見力因緣故。展轉復生二種邪見。此二種見與彼三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無欲見。二者畢竟無涅槃見。舍利弗。依無欲見復起二見。此二種見與無欲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戒取見。二者於不淨中起淨顛倒見。

◎舍利弗,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舍利弗,人界凡夫因癡業愚笨痴蠢,不了知法界,也無法實證法界,所以起邪知見心,認為眾生體性有增有減。
‧愚癡:愚昧無智慧具有痴業。
‧ 不如實知:不「如實相而知」、不了解、沒有實証。
‧法界:由空起相用(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真如之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
‧不如實見:不如實相之知見、沒有實證。

□此段也對人界開示眾生的體性有增有減是為邪知見心。

◎舍利弗,如來在世,我諸弟子不起此見:舍利弗,若具有佛果位的修行者出世間,他所教授的佛弟子或具有佛果位的修行者是不會有此邪見,認為眾生體性增或眾生體性減之事。
‧如來:指佛、本師釋迦牟尼佛。

□此段對有修證的佛弟子說明他們不會有此邪見,認為眾生的體性有增減。

◎若我滅後過五百歲,多有眾生愚無智慧,於佛法中雖除鬚髮,服三法衣現沙門相,然其內無沙門德行,如是等輩實非沙門自謂沙門,非佛弟子謂佛弟子,而自說言,我是沙門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減見:若我涅槃後五百歲又無其他佛出世間,則很多眾生無智慧,雖穿沙門僧服,也因沒有開悟現性,落入邪見而說眾生體性有增減。
‧我: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除鬢髮:剔髮。
‧服三法衣:代表清淨心所穿之衣服(具有法師資格的衣服)。
‧現沙門相:出家相。
‧自謂沙門:自說是出家人。
‧佛弟子:指開悟現性的修行者,包括出家和在家的修行者。
‧見:認知。

□此段強調佛門修行者不以外表論修行,如穿法衣的沙門要有開悟現性的真修行者才能稱為佛弟子。

◎何以故,此諸眾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無慧眼故,遠離如實空見故:何以如此,此類眾生依佛為渡生用的方便法而說的不了義經典,又無智慧了知空,遠離空觀,不了解空的體性。
‧如來不了義經:為渡生方便法而說的不了義經典。
‧無慧眼:無佛智慧。(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
‧如實空見:了解空的實義為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佛性具本體智,有空法及相法。於空法,了知空性、菩提、本體、真心,於相法是指渡生的方便法,相法也是由空起相用,以如幻法渡生,但眾生不明此事。

◎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不如實知修集無量菩提功德行故,不如實知如來所得無量法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法自在故,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故,不能如實分別如來無量差別境界故,不能善入如來不可思議大悲故,不如實知如來大涅槃故。
‧不如實知如來所證初發心故:不了解佛所證的初發菩提心。
‧不如實知修集無量菩提功德行故:不了解佛以菩提心渡生的無量功德。
‧菩提功德行:以慈悲喜捨,光明心渡生。
‧不如實知如來所得無量法故:不了解佛因渡生而得到無數多的法。無量法:法門無量。
‧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力故:不了解佛具有無量的能力。無量力:利益眾生的力度。
‧不如實知如來無量境界故:不了解佛可以顯現各種境界渡生。
‧不信如來無量行處故:不相信佛可以入各界、各處渡生。
‧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法自在故:不了解佛有不可思議無量多法,應用自在無礙。
‧不如實知如來不思議無量方便故:不了解佛有不可思議無量渡生的方便法。
‧不能如實分別如來無量差別境界故:不能分別佛在相法上的深淺度(無為法之間的深淺度)。
‧不能善入如來不可思議大悲故:不能體會佛具有不可思議的大悲心。
‧不如實知如來大涅槃故:不能了知佛入寂靜之境界,達常樂我淨或圓滿成就的法性。

□此段是指凡夫因沒有修證三觀——空觀(奢摩他)、假觀(三摩缽底)、中觀(禪那),所以無法了知佛的能力、行事、渡生、大悲心,幻化各種相,最後進入圓滿寂靜的境界。換句話說,以上介紹佛依願力渡生的工作及上求佛法入本心之佛事。

◎舍利弗,愚癡凡夫無聞慧故聞如來涅槃起斷見滅見,以起斷想及滅想故,謂眾生界減,成大邪見極重惡業:凡夫因受癡業愚昧,沒有智慧,所以聽到佛的涅槃,圓滿寂靜的常樂我淨時,起了大邪知見想,認為此涅槃就是指已經沒有了(斷見),或指會寂滅消失(滅見)。
‧斷見:斷滅心,指畢竟沒有了(如認為死後如燈滅)。
‧滅見:指寂滅,入木頭空的空無認知,非大乘的圓寂觀念,而是永遠不再生起(如小乘入涅槃,不再生為眾生)。
‧涅槃:大乘指圓滿成就、常樂我淨。小乘指不再輪迴。

◎復次舍利弗,此諸眾生依於減見復起三見,此三種見與彼減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三見,一者斷見,謂畢竟盡,二者滅見,謂即涅槃,三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畢竟空寂,舍利弗,此三種見如是縛如是執如是觸,以是三見力因緣故,展轉復生二種邪見,此二種見與彼三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無欲見,二者畢竟無涅槃見,舍利弗,依無欲見復起二見,此二種見與無欲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戒取見,二者於不淨中起淨顛倒見:
‧減見:此眾生體性減少的認知觀念。
‧三見:斷見、滅見、無涅槃見。
‧見:認知、看法。
‧羅網:捕捉鳥魚的器具。
‧畢竟盡:斷盡、已完畢。
‧涅槃:沒有、無、滅見。
‧無涅槃見:沒有空性的認知,認為涅槃是屬於木頭空的寂滅狀。
‧空寂:沒有、寂滅。
‧如是縛如是執如是觸:使認知被綑綁、執著。
‧觸:接觸認識。
‧不相捨離猶如羅網:眾生如被複雜的羅網困住一樣不能分離,使認知更複雜、更不清楚。
‧無欲見:不想修空性。認為眾生皆無欲望,不知欲望乃身心與四大緣生,亦不知身心與四大皆緣生。
‧畢竟無涅槃見:沒有空性的認知。
‧戒取見:以邪戒妄取涅槃。如外道以持牛戒或狗戒,認為如此可以證涅槃,不知這是錯誤的見解。
‧不淨中起淨顛倒見:指見取見(如自大、未證謂證)。以邪見妄取涅槃之義。例如:因不明、無慧,誤將某些境界以為涅槃。又如對一些劣事,卻以為是上勝之事,這種以劣為勝之妄見,亦可稱之為見取見。又如某些外道以升天為涅槃,這也是見取見,不淨中起淨的顛倒相。

□上述指凡夫要修成正果、入涅槃、圓寂,其修行觀念要清楚。認為涅槃是斷見、滅見或空無,都是不對的。以邪見修行,例如:以外道法持牛戒或狗戒方式證涅槃,或以升天為涅槃,或執著身心與四大、不信因果、三寶,以上都無法證涅槃。

舍利弗。依畢竟無涅槃見復起六種見。此六種見與無涅槃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六見。一者世間有始見。二者世間有終見。三者眾生幻化所作見。四者無苦無樂見。五者無眾生事見。六者無聖諦見。

◎世間有始見:認為世間是有開始的。
◎世間有終見:認為世間是有終了的。
◎眾生幻化所作見:認為眾生是神所幻化的見解。有的想回梵天得永久安樂,有的要到無色界天,有的要到欲界天等各種想法。
◎無苦無樂見:因斷除一切意願,即無苦也無樂。
◎無眾生事見:因斷除一切意願而不願意渡生。
◎無聖諦見:對苦、集、滅、道四聖諦修行法可入涅槃不認同。

□上述六種邪見與無涅槃見有關。

復次舍利弗。此諸眾生依於增見復起二見。此二種見與彼增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涅槃始生見。二者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令諸眾生。於善法中無願欲心勤精進心。舍利弗。是諸眾生以起如是二種見故。正使七佛如來應正遍知。次第出世為其說法。於善法中若生欲心。勤精進心無有是處。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無明諸惑根本。所謂涅槃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

◎復次舍利弗,此諸眾生依於增見復起二見,此二種見與彼增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何謂二見,一者涅槃始生見,二者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令諸眾生,於善法中無願欲心勤精進心:若有眾生體性增加的邪見認知,會生起二種邪見,此二種邪見與眾生體性增加的邪見,猶如複雜的羅網一樣互不分離。是哪兩種邪見?一者認為「斷滅後才有眾生」(涅槃有生滅)的知見。二者「沒有因緣眾生會突然出現」(無因而生)的知見。舍利弗!此二種邪見會令諸眾生即使在已有好的法中,也沒有意願想要精進修行。
‧增見:眾生體性增加的的邪見認知。
‧復起二見:因眾生體性增加的邪見認知,又有兩種邪見修行。
‧涅槃始生見:「斷滅後才有眾生」(涅槃有生滅)的知見。
‧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沒有因緣及道理眾生會突然出現」(無因而生)的知見。
‧欲心:勤精進心的意願。

◎舍利弗,是諸眾生以起如是二種見故,正使七佛如來應正遍知,次第出世為其說法,於善法中若生欲心,勤精進心無有是處:舍利弗,眾生產生此兩種邪見,就算七佛出世間為眾生說法,在如此正確的法中,眾生也不會有意願精進修行。
‧欲心:意願。
‧無有是處:是不可能的事。

◎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無明諸惑根本,所謂涅槃始生見,無因無緣忽然而有見:此兩種邪知見是各種無明業障的根本,所謂:認為斷滅後才有眾生的知見及沒有因緣眾生會突然出現。
‧諸惑:各種業障。
‧無明諸惑根本:各種無明業障的根本。(此兩種邪見為根本無明所生,由於無明及業障而不了知空性。)

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極惡根本大患之法。舍利弗。依此二見起一切見。此一切見與彼二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一切見者。所謂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中種種諸見。所謂增見減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於極惡大邪見心。謂眾生界增。謂眾生界減。

◎舍利弗,此二種見乃是極惡根本大患之法。舍利弗,依此二見起一切見,此一切見與彼二見不相捨離猶如羅網。一切見者,所謂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中種種諸見:舍利弗!此二種邪見乃是極惡的根本,會產生大禍患之惡法。舍利弗,依此二邪見會產生一切邪見,此一切邪見與彼二邪見猶如複雜的羅網一樣互不分離。一切邪見者,即所謂若內心若外在、若粗若細若中種種諸邪見。此段是說眾生所表現出的內心及外在,都是由於無明業障所顯現。
‧依此二見起一切見:依此二見產生一切邪見(我執、分別、妄想等)。
‧一切見者:一切邪見;所有不以空性觀諸世間者。(所有能見到的現象都是由無明業障所顯現。)
‧若內若外:八識及五蘊身的顯現。內:八識,外:五蘊身。
‧若麤若細若中種種諸見:各種粗、中、細的邪見。

◎所謂增見減見,舍利弗,此二種見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指眾生體性增加或減少的正確認知。
‧依止一界:眾生先依無明及業障的業力住在某一道(界)。
‧同一界:無論那一界都有共同的體性“空”。同:指空性。
‧合一界:共同的業力引入同一界(此界為共同的業力所引,如畜生道因共同的痴業所引,也可由此道輪迴到另一道中,但都在法界體性中。如人因淫、情二業投生於人道,但因善業增加、福報增長,可輪迴入天道,但人天都屬於十法界內的眾生,眾生體性並無增減。)
‧同一界合一界:同屬於空性、體性、法身、一真法界,只是相狀改變為十法界眾生。同:空性、法身、體性。合:共聚、十法界相狀(十法界心存在體性中)。

□此段之意為眾生體性其實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只是因業力不同而顯現在不同道中,實際上仍在三界中輪迴,空性、體性並無變化、增減。若認為眾生體性有增、減,此二見是極大錯誤的邪知見。

◎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於極惡大邪見心,謂眾生界增,謂眾生界減:因凡夫愚笨癡業重,不如實了知如來藏、法身、體性,所以會認為某道眾生的體性會增加或減少。
◎一界:體性、空性、法身、一真法界。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而言。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知彼一界故。不如實見彼一界故。起於極惡大邪見心。謂眾生界增。謂眾生界減。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此義甚深我未能解。唯願如來為我解說令得解了。

□此段舍利弗恭請世尊解說何者是一界而言,若眾生不知此一界,即為邪惡的大邪知見。此一界即為如來藏、法身、空性之義。

◎一界:一界即為空性、法性、如來藏、法身。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癡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說法身義者。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癡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本師釋迦牟尼佛世尊開示如下,如來藏、法身是佛具有智慧及佛心運轉之處,此處聲聞緣覺都無法得知,更何況凡夫更難了解,只有佛、如來才能了知。
‧如來智慧界:諸佛菩薩所具有智種子成就處。
‧如來心所行處:諸佛菩薩所修行必要之處。
‧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甚深妙義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又云真諦、聖諦、勝義諦,指真如、實相、空性、法性、法身、智種子等等)。
‧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的體性(空性)。
‧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此具了知眾生體性的智種子即為如來藏。
‧法身:佛的功德智慧,現出光明安住空性中。
‧如我所說法身義者:法身的真實義理(佛的法身可以做佛事具有智慧)。
‧不離不脫不斷不異:法身的真實義理與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是無法分開、分離。
‧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佛的功德智慧是不可思議。

◎法身:此為如來功德智慧。(此智種是由識種轉識成智而成,法身與如來功德智慧彼此間具有不離不脫不斷不異的關係。法身屬恆常不變的體性。)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不離不脫。舍利弗。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復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

◎舍利弗,如世間燈所有明色及觸不離不脫:法身即如燈,其所引發的光明及色彩與燈本身不離不脫。

◎又如摩尼寶珠所有明色形相不離不脫:法身即如摩尼寶珠,其所顯出的光明、色彩與形相,是與摩尼寶珠不離不脫。

◎如來所說法身之義亦復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如來功德智慧:如來所說法身的真實義理亦是同樣道理,與無量不可思議的佛法如來功德智慧,彼此間的關係是不離不脫不斷不異。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舍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法身屬不生不滅之法,非過去與未來所屬之法,因離二邊際之故(非空非有、非斷非常,是一個體性)。
‧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法身是空性、無為法、不生不滅的性質。
‧離二邊:空有不二、非空非有、非斷非常。

◎舍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以上本師釋迦牟尼佛介紹法身屬恆常,清涼不變,不生不滅的體性。此體性也常稱為佛性,十法界眾生都具有此不生不滅的體性。修證時,進入體性時,能安住本心,其光柔和清涼不動,保持寂靜。由法身起用時,仍住本心,由柔和清涼寂靜中顯出日照般的無量光,由此放光加持法界眾生。上述為由空起用的妙法。修持法身體性時,不是用意識心去求法可得,但須離垢清淨本心,進入十方圓明中,安住此十方圓明中,觀到此法身。
‧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即不生不滅之義。
‧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法身是恒常不變,可以變化無量各種法。
‧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法身是恒常不變,可以歸趨依靠,窮未來際永遠平等一致。
‧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法身是清淨沒有無明煩惱,具有空有不二的性質,沒有意識心的妄想分別。
‧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恒常不變單一的光明體性中,非意識心去求法可得。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法身:恒常不變、光明的體性。
◎無邊煩惱所纏:因無明業障煩惱纏縛而成為眾生(眾生有生死輪迴相續的性質)。
◎纏:蓋覆。
◎眾生:法身為無明煩惱所纏蓋,形成十法界眾生。
◎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法身離開世間無明業障煩惱。厭離:離開世間輪迴。
◎棄捨一切諸有欲求:捨離眾生一切名利貪欲(如財、色、名、食、睡)。
◎攝八萬四千法門:接受消除無明業障的各種方法。
◎修菩提行名為菩薩:以修菩提心為主要,是為菩薩修行。
◎菩薩: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行菩薩道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求生死解脫法、捨棄執著、行十波羅蜜、消八萬四千的業障、行菩薩道)。

□此段介紹眾生與菩薩有何不同。

復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於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復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於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其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纏蓋、眾生苦,離開內心一切煩惱垢染,得種子真淨、證得清淨的真心,住於空性本體中以清淨法修行,到一切眾生所意願之地,究竟通達於一切境界無有更殊勝者,使眾生離一切障礙,修持一些智慧得自在無礙渡生的方法,此名為如來、應供、正遍知。

◎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真心、法性、法身離煩惱、纏蓋、眾生苦。
‧使:驅使眾生造業,如十使。
‧纏:纏蓋、業障、煩惱,如十纏。

◎離一切煩惱垢:離開內心煩惱、業障、垢染。

◎得淨得清淨:得種子真淨證得清淨的真心(本心清淨無垢,識種垢染去除,心才能完全清淨)。淨:種子淨。清淨:心清淨。

◎住於彼岸清淨法中:住於空性本體中以清淨法修行。

◎一切眾生所願之地:如淨土佛國為眾生所願之地,及眾生因業力所去的各道中。

◎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究竟通達於一切境界無有更殊勝者(修各種非常殊勝的法渡眾生,使無有障礙)。

◎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使眾生離一切障礙(為使法性、佛性自現,須將障礙遠離破除)。

◎一切法中得自在力:修習一切法得各種神通力(修持一些智慧得自在無礙渡生的方法)。

◎名為如來應正遍知:名為如來、應供、正遍知。

□此段介紹成佛的修持法。

◎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眾生體性都具有法身空性,法身空性是眾生體性;只因心被業障纏蓋,法身無法顯現。眾生本體即法身,法身即眾生本體,所以眾生界、法身此二者名字雖然不同,但其本義是一個。

◎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眾生體性有法身空性,法身空性是眾生體性。眾生本體即法身,法身即眾生本體。

◎義一名異:名字不同其義相同。

復次舍利弗。如我上說。眾生界中亦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何謂三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三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

□此段介紹如來藏,此如來藏因有此特性,所以可以起相用。

◎眾生界中亦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眾生體性中的智種具有三種法,可修成真心,與體性沒有差異。
◎清淨法:清淨種,與真心具有相應的功能。
◎不清淨法:垢染法,與真心不具有相應的功能。
◎平等恒及有法:光明平等性中,智種具有各種能力的功能。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此段說明如來藏具有一種自性清淨特性,也叫真如法界,若有此特性與真如相應即有覺知,可了知ㄧ些不可思議法,此為真實法。
◎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自性、清淨心、法性與智慧清淨種相應者。
◎清淨相應法體:相應覺知功能。
◎自性清淨心:真如、清淨法、自性有不可思議的妙藏,具有相應的功能。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此段說明只有如來智慧能判斷出眾生的煩惱,心不清淨時,因業障無明生煩惱,一切煩惱虛妄。分別心是眾生無法與如來成相應的原因。自性清淨心(真心)本來清淨,真心如實不分別,具有不可思議法。

◎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者:垢染種與如來藏不相應(垢染種具有無明業障,此為不清淨法)。

◎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除去無明、業障、垢染不清淨法,可與如來成相應。

◎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來、佛的法具有智種子,可以斷除無明煩惱。

◎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具此煩惱、無明、業障無法與空、真如、自性相應。

◎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清淨種為無明煩惱垢所染,成為垢種後方成為眾生。

◎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具有不可思議妙法。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舍利弗。此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於此真實如不異不差法中。畢竟不起極惡不善二種邪見。何以故。以如實見故。所謂減見增見。舍利弗。此二邪見諸佛如來畢竟遠離。諸佛如來之所呵責。

◎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如來藏具有永恆性、平等性,具有一切真實法,可以接受一切法,可以傳授一切法,如來藏是諸法的根本。

◎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如來藏具有恒常光明及智種子,此智種子具有各種法。

◎一切諸法根本:此即為佛的修持及渡生的根本法。

◎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出菩提路以世間法渡法界眾生的一切法,是將垢染種、無明破除,轉識成智恢復成智種。將眾生的垢種去除,使與空性、真如一樣,彼此間的關係是不離不脫。

◎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渡十法界中一切眾生,破無明恢復成真心的各種法。

◎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法身住空性清淨光明體性中,不生不滅、恒常清涼沒有熱惱、恒常不變可以歸趨依靠。

◎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眾生體性具有不生不滅的空性、光明體性,即與清淨菩提本心相同,但眾生因有無明,與佛如來不具無明業障仍有不同,在法界中,眾生與佛是不同名稱。

◎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因為依此清淨法界義理的原故,所以我說名眾生。

◎ 舍利弗,此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於此真實如不異不差法中,畢竟不起極惡不善二種邪見:依此三種法修持為清淨本心,真實不虛妄,沒有不同、沒有差別,終究不會起邪見。
‧真實如:真心、真實法。

◎以如實見故:不以妄見邪知見而有增減的認知觀念。

◎呵責:大聲斥責、不認同。

□上述如來藏三種法皆真實無差別,本義相同,名稱不同,不要起惡不善的邪知見,謂眾生體性增加眾生體性減少,眾生體性實在不增不減。

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起一見。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以起二見因緣故。從冥入冥從闇入闇。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是故舍利弗。汝今應學此法。化彼眾生令離二見住正道中。舍利弗。如是等法。汝亦應學。離彼二見住正道中。

◎若起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若生起眾生體性增加,眾生體性減少的認知,則不是佛弟子,此亦不是佛及如來的知見。

◎此人以起二見因緣故,從冥入冥從闇入闇,我說是等名一闡提:此人因生起眾生體性增加眾生體性減少的認知,則修行無法入光明,只有永入黑暗,一闡提的修行者即為如此,永不得見佛。

◎汝亦應學,離彼二見住正道中:本師釋迦牟尼佛語重心長要教導眾生離此認知「眾生體性增加眾生體性減少」,要住於眾生體性不增不減的正道中。

□此段說明要認知眾生體性是不增不減之觀念的正道中。

佛說此經已。慧命舍利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完全相信、奉持遵行。

佛說不增不減經終

佛說不增不減經白話註解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 譯
▓藥師山 紫雲居士 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