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註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註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白話註解

劉宋三藏法師疆良耶捨 譯
▓藥師山 紫雲居士 註解


前言
觀無量壽經為一部觀想修行的經典,釋迦牟尼佛藉由韋提希、大王頻婆娑羅、太子阿闍世三人間的親情關係,說出韋提希厭離世間,求生淨土的決心。

釋迦牟尼佛、阿難、目犍連以佛神通力入閉室教導韋提希,並開示此部淨土有關修行的經典,以如何回淨土為主題。此經修行強調修持淨土條件,須有厭離世間心、修三福,並以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修持的方法
第一種:可得佛力加持受阿彌陀佛接引。
第二種:修觀,修行者依唸佛的方式修持,淨除業障,依次第顯出深度及廣度不同的境界,依佛說共計十三觀。如日觀、水觀、樹觀、地觀、總想觀…。
第三種:若修持功夫不夠,仍可以依修行者心的狀況,修十善業及信佛的程度,依九品方式在邊緣土的凡聖同居土繼續修行。後面三觀即十四、十五、十六觀分別敘述上輩、中輩、下輩九品眾生心的特質。
第四種:經中最後提及,往生唸阿彌陀佛無法唸誦時可改唸無量壽佛。這是真實祕意,不可不信。

筆者非常讚嘆此部經,其中十三觀成就,如日觀出現表示初地,水觀出現表示可消眾生業障…其他各觀表示淨土修行成就…如亭台、金沙、七寶、樹花樹果、幢幡如意,在淨土中可得諸佛教導,成就本尊自見面像,神通顯現,大身小身…不勝枚舉。願修淨土同修共霑法雨。

淨土是實相,由佛的願力、功德力、加持力顯現淨土眾生以清淨心的第六識或往昔曾在淨土待過,修行中會顯現淨土的現象,但並不可以此為傲,仍須面對心的驕慢業、情緣、怨氣、癡業…,修持戒律、智慧渡生成就等等,才能進入莊嚴土中繼續修持直到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摘要

(一)釋迦牟尼佛開示觀無量壽經的地方及參與人員。

(二)釋迦牟尼佛開示觀無量壽經的因緣、緣由,韋提希國太夫人去探視大王頻婆娑羅,在禁閉室內,遙禮世尊並懇請授戒。
(1)耆婆及日月光大臣以毗陀論經直諫太子阿闍世勿殺其母韋提希。
(2)韋提希國太夫人痛苦憂愁,悲泣雨淚,誠心念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召大目犍連以及阿難從空而來。
(3)釋迦牟尼佛以本尊身坐百寶蓮花,偕同兩位弟子目犍連及阿難隨侍左右,釋梵諸天持花供養。韋提希定中見此景,請問釋迦牟尼佛:
a.何罪生此惡子及與提婆達多因緣。
b.號泣向佛求哀懺悔。
c.不願再投生濁惡世、惡人處。
d.請教觀於清淨業處(淨土),如何投生淨土。
(4)釋迦牟尼佛介紹十方國土或有七寶合成、復有蓮花、自在天宮、透明玻璃鏡等型。韋提希只願樂生阿彌陀佛世界。
(5)佛告韋提希須用淨業三福法,修持觀想成就,可以回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6)韋提希依靠釋迦牟尼佛佛力加持見西方極樂國土(因韋提希是凡夫,未修得天眼無法觀之),同時開示正觀成就的十三個次第成就(十三觀),另有三觀為九品分三輩生想,共計十六觀。

(三)釋迦牟尼佛教導韋提希做十六觀觀想法。
第一種日觀:實際上初觀時眼前一片黑暗,破塵沙無明後,十方圓明顯現,此即為日觀成就,其成就依無為法而有不同。
第二種水觀:是指觀想呈現一片大水或透明琉璃寶珠,由此寶珠幻化各種寶光、寶閣、寶台,並可加持眾生說法渡生。
第三觀地觀:修持各種三昧,須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消業障、伏煩惱、攝受心念),若有此修持可以自力回淨土。
第四觀樹想觀:枝葉花果成就,此為渡生成就的表示法。
第五觀八功德水想:觀出國土中的七寶水池,以金光及寶蓮華教導眾生念佛、念法、念僧並除各道習氣。
第六觀總觀想觀:寶樹、寶地、寶池成就,須滅除極重惡業。
第七觀華座想觀:由蓮花座、寶幢隨意幻化作佛事,須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
第八觀像想觀:觀一佛二菩薩成就。
第九觀觀無量壽佛:並觀諸佛現前授記,遍觀一切色身相,佛身相的光明屬白毫向右旋,化佛無數。
第十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包括肉髻天冠,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須除無數生死之罪獲無量福。
第十一觀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說法度苦眾生,須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第十二觀普觀想:自心於蓮華中作蓮華開想。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第十三觀雜想觀:阿彌陀佛現金色光,寶蓮華及化佛無數普化一切。

◎九品依心現況分九類,只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第十四觀上輩生想:上品之類觀想成就。
第十五觀中輩生想:為中品之類觀想成就。
第十六觀下輩生想:下品類觀想成就,若不能念佛應稱念無量壽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兩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此段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無量壽經的地方及參與人員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

◎此段說明是釋迦牟尼佛開示觀無量壽經的因緣、緣由,韋提希國太夫人去探視大王頻婆娑羅,在禁閉室內,遙禮世尊並懇請授戒。

‧如是我聞:以下是我阿難尊者所親聞。

‧一時:因緣成熟而說本經的某一時間。

‧俱:在一起。

‧法王子:指化佛或十地菩薩最高果位可成佛的修行者。

‧上首:指福報較大具代表性者(佛說法時,於聽眾中推居首位者,稱為上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接受惡友的建議。

‧收執:收押、拘捕。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幽禁、關閉放置於封閉的牢房內。

‧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制止群臣,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前往探視。

‧澡浴清淨:洗澡沐浴清潔乾淨(比喻要洗淨身心的惡行過失、煩惱垢染)。

‧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以酥蜜混和麨粉塗在身上。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以各種珠玉綴成的頸飾中盛放葡萄漿,秘密呈給頻婆娑羅王吃。

‧合掌恭敬:雙手合十(代表守住菩提心)謙恭禮敬。

‧願興慈悲授我八戒:但願釋尊能興起大慈悲心,教授我八關齋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婬。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7.不坐臥高廣大床。8.不非時食。)。

‧如鷹隼飛:以神通力變化,如鷹鷲一樣快速飛行。

‧疾至王所:快速到達頻婆娑羅王所在的地方。

‧遣:派發、差遣。

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犍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即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汙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

◎此段說明耆婆及日月光大臣以毗陀論經直諫太子阿闍世勿殺其母韋提希。

‧經三七日:經過二十一日。

‧得聞法故顏色和悅:得到聽聞佛法的緣故,容顏臉色溫和喜悅。

‧猶存在耶:還活著嗎?

‧不可禁制:不可能禁止防制。

‧沙門:出家者之總名(勤修佛道息煩惱之義)。

‧幻惑咒術:以持咒的神秘力量改變實況。

‧毗陀論經:婆羅門經書之名。

‧劫:表大時間的單位,分大、中、小劫。一小劫約等於100年×2(84000-10)=16798000年。二十小劫為一中劫16798000年×20=335960000年。八十中劫為一大劫335960000年×80=26876800000年。

‧無道殺母:國君無德不行正道,殺害母親。

‧殺逆之事:殺害、悖逆之事。

‧汙剎利種:玷污剎帝利王種的傳統〔剎利:即剎帝利、王種。印度四姓婆羅門、剎利(剎帝利)、吠舍(毘舍)、戍陀羅(首陀)之第二姓〕。

‧是旃陀羅:是暴惡之人(旃陀羅:印度四姓之外,男性以屠殺為業者稱旃陀羅)。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勅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此段說明韋提希國太夫人痛苦憂愁,悲泣雨淚,誠心念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召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

‧卻行而退:倒退而行欲退下(表示對阿闍世國王的禮節)。

‧驚怖惶懼:驚慌怖畏、惶恐害怕。

‧勅語內官:命令宮中的女官。

‧閉置深宮:禁閉放置於內院深宮之中。

‧愁憂憔悴:因憂愁而消瘦病弱。

‧世尊威重:釋迦牟尼佛威嚴厚重。

‧遙向佛禮:面向佛陀所在的方向作禮禮敬。

‧悲泣雨淚:悲切哭泣淚如雨下。

‧未舉頭頃:還未抬頭的短時間。

‧勅:同敕。昭告。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此段說明釋迦牟尼佛以本尊身坐百寶蓮花,偕同兩位弟子目犍連及阿難隨侍左右,釋梵諸天持花供養。韋提希定中見此景,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一、何罪生此惡子及釋尊與提婆達多的因緣。二、號泣向佛求哀懺悔。三、不願再投生濁惡世、惡人處。四、請教觀於清淨業處(淨土),如何投生淨土。

‧釋梵護世諸天:帝釋天、梵天及護持世間的四天王天等各天界眾生。

‧普雨天華持用供養:落下很多很多的花用以供養佛陀釋尊。

‧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自己斷絕瓔珞項鍊綴線,全身五體投地,行最恭敬的禮敬儀式。

‧無憂惱處:沒有憂愁煩惱之處。

‧閻浮提濁惡世:指人類居住的南贍部洲汙濁險惡的世界。如五濁惡世,指充滿五種煩惱、不清淨的世界。

‧求哀懺悔:誠心懺悔且發誓以後永遠不再復造,以祈求佛菩薩憐憫寬恕、消除業障。

‧盈滿:充滿。

‧多不善聚:大多是不好的眾生類聚集之處。

‧觀於清淨業處:如何投身淨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徧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此段說明釋迦牟尼佛介紹十方國土,或有七寶合成、復有蓮花、自在天宮、透明玻璃鏡等型。韋提希只願樂生阿彌陀佛世界。

‧放眉間光其光金色:眉間白毫(紅點)之處放金色光加持眾生。

‧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再回來停留在釋尊的頭頂上,化成高大光明的金台。

‧須彌山:即妙高山。古印度宇宙觀中,此山位居世界中央。

‧嚴顯可觀:諸佛國土顯現得極其(可觀)莊嚴清淨與光明。

‧正受:即三昧、禪定之義。

‧心眼無障:心眼(心思見識)並無障礙。

‧頭面作禮:向釋尊顯現的顏面(頭面)作禮禮敬。

‧五色光從佛口出:佛以五智光灌頂方式。

‧自然增進成阿那含:空慧由灌種方式成為阿那含果,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此段說明佛告韋提希須用淨業三福法,修持觀想成就,可以回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繫念:一心念佛不斷、專心觀想。

‧廣說眾譬:廣為說明眾多譬喻。

‧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用淨業三福修持觀想成就,可以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觀:觀想。淨業:即有三事,為三種福報。

‧當修三福:應當修行淨業事、三種增進福德的佛菩薩事業。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心存慈悲不殺眾生並修習十種善業(不造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十種惡業)。

‧受持三皈:接受奉持皈依佛、法、僧。

‧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各種戒行成就、舉止儀態不放逸。

‧發菩提心:發成佛的心(菩提心:知眾生皆有佛性,以慈悲心度生)。

‧勸進行者:勸修行者精進修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哉此問。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段說明韋提希依靠釋迦牟尼佛佛力加持見西方極樂國土(因韋提希是凡夫,未修得天眼無法觀之),同時開示正觀成就的十三個次第成就。

‧諦聽諦聽:要非常仔細地聽。

‧善思念之:好好地仔細思量。

‧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將來要廣泛為很多眾生宣說如來(指釋迦牟尼佛)今天的開示。

‧如執明鏡自見面像:有如拿明鏡照見自己面像一樣清楚(自見本尊)。

‧無生法忍:忍是安住之義。開悟了脫生死(屬空觀之成就),屬初地成就,釋迦牟尼佛加持韋提希,即可見清淨國土。

‧心想羸劣:觀想的心力薄弱。

‧天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色界天人之眼,人中修禪定亦可得;無論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

‧不能遠觀:不能觀看深遠(不能深入禪定慧觀)。

‧有異方便:有特殊的方便法,開示十三觀。

‧五苦所逼::為五種苦惱所逼迫(五苦:1.生老病死苦。2.愛別離苦。3.怨憎會苦。4.求不得苦。5.五陰熾盛苦)。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段說明釋迦牟尼佛教導韋提希做觀想。第一種日觀,實際上初觀時眼前一片黑暗,破塵沙無明後,十方圓明顯現,此即為日觀成就。下列成就依無為法有淺有深。

‧想於西方:觀想西方極樂世界。

‧云何作想:如何作觀想?

‧自非生盲:並非天生瞎眼。

‧皆見日沒:修行觀想初步,眼前一片黑暗。

‧諦觀:仔細觀察,不用第六意識心觀。

‧令心堅住專想不移:令心毫不鬆懈地專心觀想不改變(專心念佛、觀想沒有雜念)。

‧狀如懸鼓:觀出形狀如高掛的大鼓。

‧是為日想名曰初觀:是為日觀觀想,名為初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初觀成已,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有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二種水觀,是指觀想呈現一片大水或透明琉璃寶珠,由此寶珠幻化各種寶光、寶閣、寶台,並可加持眾生說法渡生。

‧次作水想:其次作水觀。

‧無分散意:心念(意)集中不渙散。

‧見冰映徹:內外清澈通透的本心。

‧七寶金幢:七寶所成的金色幢幡。

‧擎:高舉。

‧八楞具足:八方稜角具足。

‧雜廁間錯:互相間雜交錯。

‧以七寶界:以七寶作為分界。

‧分齊分明:分隔整齊分明。

‧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顯示八種戒行成就。

‧苦空無常無我:即身、心、世界的苦、空、無常、無我,以能捨離一切法,回歸涅槃寂滅(此為小乘的修行方式,因為小乘修行的目的在證涅槃)。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水想成已,名為麤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為第三觀。」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三觀地觀,修持各種三昧,須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消業障、伏煩惱、攝受心念),若有此修持可以自力回淨土。

‧唯除食時恆憶此事:要恆常憶念此「地觀」之事,唯有念經修行之時(食時)除外。

‧麤見:粗淺地觀見、遙遠地觀見。

‧三昧:即禪定、能由定中起用(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修持地觀成,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必生淨國:自己回淨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涌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為第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四觀樹想觀,枝葉花果成就,此為渡生成就的表示法。

‧八千由旬:代表樹的高度非常高。

‧以為映飾:作為互相輝映的珍飾。

‧七重行樹:縱七橫七,依業力而排列安住。

‧七寶華葉無不具足:渡各道眾生的成就具足。

‧七重網:可以護持淨土及修行者。

‧彌覆樹上:覆蓋充滿樹上。

‧妙華宮殿:美妙華麗的宮殿。

‧釋迦毗楞伽摩尼:寶珠的名字(釋迦毗楞伽:指能勝;能勝過世間一切諸寶。摩尼:寶珠之總名,離垢之義)。

‧不可具名:無法盡列其名字。

‧行行相當:行行相等。

‧葉葉相次:葉葉之間,依照次第排列。

‧閻浮檀金色:印度閻浮樹下有河稱為閻浮檀,此河中出金稱為閻浮檀金,其色赤黃帶紫焰氣,異常高貴。

‧如旋火輪宛轉葉間:如旋轉的火輪在樹葉間柔和隨順變化。

‧帝釋瓶:帝釋天之寶瓶,所需萬物,會自然湧出。

‧寶蓋:用珍寶裝飾的華蓋。

‧三千大千世界:此就類似一個佛國剎土,有佛住世。一千個小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因為「大千世界」共含有三個千字而稱「三千大千世界」,並非是三千個「大千世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樹想成已,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輭,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為第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五觀八功德水想,觀出國土中的七寶水池,以金光及寶蓮華教導眾生念佛、念法、念僧並消除各道習氣。

‧有八池水:八功德水池〔每一個水池具有八種功德,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請參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可除去各道眾生回到淨土之前的舊習氣〕。

‧從如意珠王生:從如意珠王生出(由本心顯現)。

‧黃金為渠:以黃金作為溝渠水道。

‧雜色金剛:雜色金剛石。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摩尼水流通貫注花間,上下攀爬樹身。

‧團圓:圍聚成為圓形。

‧摩尼水:離垢水。

‧波羅蜜:到涅槃彼岸。

‧和鳴哀雅:鳥的鳴聲互相應和、法音宣流。

‧是為八功德水想:第五觀為八功德水想成就。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為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六觀總觀想觀,寶樹、寶地、寶池成就,須除極重惡業。

‧作天伎樂:作天界的各種樂音。
‧不鼓自鳴:不必敲擊而其本身會發出聲音。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徧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徧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為第七觀。」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妙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相。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七觀華座想觀:由蓮花座寶幢隨意幻化作佛事,須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

‧除苦惱法:滅除苦惱的方法。

‧汝等憶持:你們要能記憶誦持。

‧大士:菩薩。

‧光明熾盛:光明非常旺盛、強盛。

‧不得為比:不能相比。

‧接足作禮:以頭接觸佛的腳足,表達虔誠禮敬之義。

‧猶如天畫:有如天界的繪畫。

‧各作異相:各自顯現奇特異常的相貌(各自顯現不同的特徵)。

‧金剛台:金剛台是護法所受的台(代表護佛堅定心如金剛不變不壞)。

‧於十方面:於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等十個方向;即十面八方所有方向。

‧隨意變現施作佛事:隨意變化示現,施作各種佛事。

‧法藏比丘:南無 阿彌陀佛因地行菩薩道時的法名。

‧不得雜觀:不能混合摻雜在一起觀想。

‧滅除:指已完全清除罪業,不再受報。

蓮座想:蓮花及法座上具有妙寶珠及多色華,代表渡生福慧俱足。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徧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八觀像想觀,觀一佛、二菩薩成就。

‧法界身:即佛三身中之法身(現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即三十二大人相(如千輻輪相、手過膝相),再細別為八十隨形好(如眉如初月、耳輪垂埵)。這是在本尊上所出現的殊勝外相。這些殊勝外相乃佛菩薩長期渡生使福報具足所顯現的果報。祂們以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形好莊嚴其本尊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即由空起相用。

‧多陀阿伽度: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如來」。

‧阿羅訶:佛的十種名號之一「應供」(當受眾生供養之義)。

‧三藐三佛陀:佛的十種名號之一「正徧知」(正等覺)。

‧心眼得開:心眼得以開啟拓展。

‧如觀掌中:有如觀看掌中菴摩羅果一樣分明、清楚。

‧修多羅合:與經義相合(修多羅為十二部經之總名或「契經」,指言教能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妄想:妄加分別而取種種之相曰妄想(意識心之胡思亂想)。

‧念佛三昧:心入禪定,念佛念到內心有一個念佛音出現,非常快速,意識心跟不上。如子憶母,母子相處。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徧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九觀觀無量壽佛並觀諸佛現前授記,遍觀一切色身相,佛身相的光明屬白毫向右旋,化佛無數。

‧夜摩天:即焰摩天。

‧圓光:指佛或菩薩頭部四週的光明。

‧化佛、化菩薩:有下面兩種方法成化佛或化菩薩1.佛菩薩以神通力幻化之佛形、菩薩形。2.修佛菩薩的本尊法可修成化佛、化菩薩。

‧攝取不捨:攝持、接受念佛眾生而不捨棄。

‧令心眼見:令心眼皆能得見。

‧無緣慈: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取拔苦、給樂之益,名無緣慈悲心。

‧捨身他世:捨棄色身轉他世投生。

‧無生忍:是心安住不生不滅之境界,屬中觀境界;八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成就。

‧從一相好入:開始時,從觀想佛身一個殊勝的法相入門即可。

‧授記:預測何時會成佛。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輭,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為第十觀。」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十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包括肉髻天冠,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須除無數生死獲無量福。

‧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頭頂有肉髻(內有智種子),頸的後部(項)有圓形的光明(俗稱背光)。

‧變現自在:變化示現自在無礙。

‧猶如印文:猶如印上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

‧千輻輪相:有千支輪輻的車輪相(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

‧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頭頂上有肉塊隆起為髻形,稱為頂上肉髻或烏瑟膩沙相(因修行成就所形成的肉結)。於此相中有一切天人不能見之頂點,稱為無見頂相。

‧淨除業障:完全除滅業障達清淨心境界(方法有多種,次第也不同,一般有下列方法1.依經律、大小乘經典,由理悟了知再實修。2.懺悔法。3.守戒律。4.種種善巧方便法,如咒語、種子字、觀罪業本空…。5.都攝六根、淨念相續。6.老實念佛。依次第而進入淨除業障)。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十一觀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說法度苦眾生,須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三途: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廣長之相:廣大、寬闊最為莊嚴殊勝的景象、模樣。

‧缽頭摩華:紅色蓮花。

‧一切震動:指動、起、湧、震、吼、擊(或動、湧、震、吼、擊、爆)六種震動。六種都會產生震動,但相不一樣,有警覺眾生世間無常的作用;佛菩薩誕生或出世間說法,也會有六種震動(放光則有覺醒作用)。

‧高顯:高大明顯。

‧佛剎:佛國淨土。

‧雲集:如雲般密集群聚。

‧畟塞空中:顯現徧滿虛空之中。

‧阿僧祇:無數量。

‧不處胞胎:不再經歷人胎肉身投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十二觀普觀想,自心於蓮華中作蓮華開想。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結跏趺坐:結實跏趺坐姿(跏趺坐:佛陀之坐法)。

‧與十二部經合:與十二部經契合(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全部可分為十二種類的經論。1.修多羅-譯云「契經」,契合某種理論或某些根器的人所說的經。2.祇夜-譯云「重頌」。3.伽陀-譯云「諷誦」。4.尼陀那-譯云「因緣」。5.伊帝目多-譯云「本事」。6.闍多伽-譯云「本生」,講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的事情。7.阿毗達磨-譯云「未曾有」。8.阿波陀那-譯云「譬喻」。9.優婆提舍-譯云「論議」。10.優陀那-譯云「自說」。11.毗佛略-譯云「方廣」。12.和伽羅-譯云「授記」。其中修多羅、祇夜、伽陀三部為經文的體裁,其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像佛,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十三觀雜想觀,觀阿彌陀佛現金色光、寶蓮華及化佛無數普化一切。

‧宿願力故:累積累世以來所發強大誓願的力量之緣故。

‧神通如意:神通變化隨心所欲。

‧大身:相對於丈六之小身而言,徧虛空之身稱為大身。

‧普化一切:普遍度化一切眾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九品人依心現況分九類,只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即可往生阿彌陀佛世界。

‧至誠心:極為純潔赤誠之心。

‧深心:深入而不表面敷衍之心。

‧迴向發願心:發誓願把自己所修行及所做之一切功德,願全部迴向給眾生,稱迴向發願心。

‧方等經典:大乘經典之總稱。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授手:伸出手救援、接引。

‧勸進其心:勸發菩提心、精進心。

‧歡喜踴躍:反應熱烈,樂於從事。

‧如彈指頃:如彈一下手指的短時間。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在禪定中,入空觀想,片刻之間可歷經遍十方界侍奉諸佛習法(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有此現象一般要初地果位以上。

‧陀羅尼門:即真言法門(陀羅尼就是總持、咒語、關鍵之意)。

‧還至本國:回到蓮花內念經清淨修行。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善解義趣:完全了解義理旨趣。

‧於第一義心不驚動:聞說「空性」之義,心不驚駭震動。

‧紫金臺:紫金台是化佛所用的座台,此台以紫金代表具有功德福報。

‧法子:指修行者住佛道修行。

‧合掌叉手:兩手交錯放在胸前,為一種表示恭敬的姿勢。

‧經宿則開:經過一個夜晚就開花。

‧因前宿習:因以前的舊習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得不退轉:得不退失菩提心。

‧歷事諸佛:歷經侍奉諸佛習法。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十四觀上輩生想(上品之類觀想成就)。

‧發無上道心:發最高極致(至誠)的求道之心。

‧乃了了見:才能看得清清楚楚。

‧百法明門:菩薩於修行中證得智慧。

‧住歡喜地:安住初地(歡喜地:菩薩歷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受持五戒:接受執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

‧不造五逆:不造五逆重罪(五逆即五無間業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無眾過患:沒有眾多的過錯。

‧蓮華尋開:蓮花隨即開放。

‧華敷:花開。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聖諦。

‧得阿羅漢道:得阿羅漢道果,受人天供養,不再輪迴。

‧三明六通: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與漏盡通等六種神通。

‧具八解脫:具有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4.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8.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等八解脫。(或依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修行而得解脫)。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即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沙彌戒: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慾。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7.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8.不坐臥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捉持生像金錢寶物。(沙彌是息惡行慈之義,男子出家受十戒者之通稱。)

‧具足戒:為比丘、比丘尼當受之戒。

‧威儀無缺:威勢儀態不放逸。

‧戒香熏修:修戒行成就。

‧須陀洹:小乘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譯曰預流,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第十五觀為中品之類觀想成就。

‧行世仁慈:在世間行事仁德慈悲。

‧尋即命終:隨即死亡。

‧屈伸臂頃:手臂屈伸之間的短時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首題名字:開頭標題經書的名字。
‧無有慚愧:沒有內咎羞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具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偷盜出家人的物品。

‧一時具至:同時都到齊。

‧十力威德:佛的十種威德智力:1.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事物之道理及非道理的智力)。2.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八解脫、三三昧的智力)。4.知諸根勝劣智力(對於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如實徧知的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的智力)。7.知一切至所到智力(知各種法其行、因所致的智力)。8.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因緣無障礙的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及無漏涅槃的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的智力)。

‧解脫-解脫煩惱束縛。如修四聖諦、十二因緣或遇到能幫人解脫的善知識…等。

‧解脫知見:自己解脫之後知道解脫的方法;由此可以幫助別人如何解脫。

‧以梵音聲:以清淨的聲音。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歷經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第十六觀下品類觀想成就,若不能念佛應稱念無量壽佛。

‧苦逼不遑念佛:為苦所逼迫而無暇念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如此以至誠心稱念「無量壽佛」佛號,令念佛聲音不斷絕,具足十種念力。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分陀力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是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歎未曾有:讚歎從未曾聽聞過如此美妙殊勝的佛法。

‧豁然大悟:突然之間開通領悟了某種道理。

‧逮無生忍:達到是心安住不生不滅之境界。

‧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獲得參與諸佛聚會,一同學習佛菩薩的渡生方法。

‧分陀力華:清淨白色蓮花(比喻根器很好之人)。

‧為其勝友:當為其人誠摯、最好的道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主持坐鎮道場、生為諸佛眷屬。

‧禮佛而退:禮敬釋尊之後,面向釋尊後退而下,表示對釋尊的尊敬。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終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註解
劉宋三藏法師疆良耶捨 譯
▓藥師山 紫雲居士 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