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雜阿含經卷第三白話註解(3)
雜阿含經卷第三白話註解(3)

藥師山基金會會訊 第1期

雜阿含經卷第三白話註解(3)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藥師山 寶海居士 白話註解


(七八)生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色起、住、出,則苦於此起,病於此住,老死於此出。受、想、行、識,亦如是說。比丘,若色滅、息、沒,苦於此滅,病於此息,老死於此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起、住、出:若色生起、安住、出(出現,發生)。

◎滅、息、沒:盡滅、寂止、滅沒。

(七九)生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尚無常,況復現在色?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已,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滅、寂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若無過去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顧過去色。以有過去色故,多聞聖弟子不顧過去色。若無未來色者,多聞聖弟子無不欣未來色。以有未來色故,多聞聖弟子不欣未來色。若無現在色者,多聞聖弟子不于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以有現在色故,多聞聖弟子于現在色生厭、離欲、滅盡向。受、想、行、識,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苦、空、非我三經,亦如是說。

【註解】

◎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不回顧過去之色,不欣樂未來之色。

◎於現在色厭、離欲、滅、寂靜:色厭離、離欲望、滅除、寂靜。

◎滅盡向:即「向滅盡」,朝向滅除煩惱、生死。

(八十)法印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比丘白佛:“佛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佛告比丘:“若比丘於空閒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復有正思惟三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復有思惟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復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為常、為無常?復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復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聖法印:正法的印記;證入解脫的印記。如同印章可證實一個人的身分,佛法的印章就是「法印」,可用以證實正法。

◎見清淨:清淨的知見。

◎無相:離一切相。

◎無所有:沒有任何造作。又譯為「無作」。

◎離慢:離於我慢;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

◎知見:了知、見解。

◎無有是處:沒有這樣的情形。

◎云何為聖弟子及見清淨:參考前後文及本經異譯,這裡的「聖弟子」疑為「聖法印」的訛誤。

◎正思惟三昧:意向正確的三昧。

◎假如比丘雖然未入空,但說他發起無相、無所有…,你們不可以發出此語。因為對於未入空的人,說他得無相、無所有…,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假如有位比丘說:我因悟空性,而能起無相…這就是善哉之說。因為如果悟空性後,能無相…是有此道理之故。

◎知見清淨:假如比丘,在於空閒處的樹下靜坐,善能觀察色(五陰)之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那些陰都是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之法的話,就心會喜樂於清淨解脫,稱之為空性,如果這樣的人,只是意識心樂於修空,不能離慢,不是知見清淨。

◎假如比丘認為正思惟三昧,觀察色相之斷滅,聲、香、味、觸、法等相之斷滅,稱之為無相的境界,這樣的人,還不能離慢,不是知見清淨。

◎假如比丘認為正思惟三昧,以觀察斷除貪相、瞋恚、癡相等,稱之為無所有的境界。這樣的人,還不能離慢,不是知見清淨。

◎正思惟三昧,觀察我和我所到底是從何而生?由見(聞,嗅,嘗,觸,識等而生)(由見聞嗅嘗觸識,也就是六根發六識之作用,而有我、我所)。

◎如果由於種種因緣而生識,識的因緣,是常?無常呢?

◎由於因緣而生識的話,即那些因緣,均為是無常的。

◎那些因緣均是無常的話,由那些無常之因緣所生之識,怎麼會有常呢?

◎此無常之法,就是有為法之行。從因緣而起之法,就是過患、滅失、離欲、斷知之法。此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雜阿含經卷第三白話註解(3)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藥師山 寶海居士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