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行菩薩道是成佛唯一的一條路
行菩薩道是成佛唯一的一條路

藥師山通訊 第55期

行菩薩道是成佛唯一的一條路

▓藥師山 紫海居士


一.我是一個淨土的修行者
淨土的修行者,喜歡美好的環境、善良的眾生,對於五濁惡世、剛強頑劣、三惡道的世界,不太能適應,時時刻刻想要遠離這世間,所以修行以一心求生淨土為主。

學佛的目的,當初剛上藥師山不懂學佛要學什麼,問隔壁說要開悟現性了脫生死,之後的幾年都是很懵懂,大致上那幾年目的只是因為
1.了脫生死
2自己因果能解脫
3早日回淨土不墮惡道
因為從來沒有想過要成佛,要行菩薩道幫助別人,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得到,並且我已經不願待在人世間,不喜歡人世間的環境,不願意接觸世間人,還要我行菩薩道幫助別人,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要行菩薩道?我自己做好不就可以了?自己修好不就可以了嗎?

博士早在藥師山通訊第二期(談佛教的菩薩道)說過,小乘比較注重自己,只求自己解脫不管他人,大乘則是除了自救,尚且要無條件幫助他人,而菩薩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其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除了自己精進修行,同時不捨眾生,不離眾生,一切修行為眾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終究了脫生死。

所以說若是小乘修行者不行菩薩道,只管自己修好,最後不會成菩薩成佛,除非修到迴心大阿羅漢,迴心之後還是要願意渡生,最後成菩薩成佛。 淨土修行者要不要行菩薩道呢?紫雲在藥師山通訊第二期說過(淺談淨土),淨土是一群善人住在一起,學習環境單純,去淨土的目的是繼續修行開悟見性了脫生死,最終目的仍是要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因此不論大乘小乘或是淨土,最後都必須回歸佛乘以成佛。

但是,由菩薩果位到佛果位有十三個果位,每一個果位有其該面對的問題,在小菩薩果位,還有種種習氣,尚待改進,還有種種細微業障,尚待消除,但是沒有"對境",面對這些習氣與細微業障,自己往往很難察覺,就是要藉由與自己習氣不同環境的"對境",時時磨鍊自己的習氣,細微的業障也在這"對境"的過程中更容易察覺,同時種種債務要還,情債要了,還得遵守種種戒律,於是,各個行菩薩道的道場,成為小菩薩果位焠鍊的好地方。

一方面"對境"磨鍊自己的習氣,消除細微的業障,償還債務了結情債;一方面福慧雙修,福報不夠的修福報,智慧不夠的修智慧,以有智慧的慈悲心,有制度之中仍然結合佛法的方便法,不違背戒律,符合慈悲心的情況之下,最後修成福慧雙全的佛果位,證得無上菩提。

二.我的轉變
因為機緣使然,到了新的環境,幾年之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這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轉變的,也不是善知識告訴我要改變成什麼樣子,或是我自己知道要改變成什麼樣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對境"之中,才慢慢由一件事一件事改變,以下就是這些改變,寫下來容易,說起來簡單,卻是點滴在心頭,改的時候心裡的掙扎,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唯有佛菩薩與善知識才明瞭,與不厭其煩不離不棄的教導。

改變一: 從不願面對五濁惡世、三惡道的環境到願意在這裡行菩薩道渡生
在不能聽聞佛法,人不學佛,長久以來沒有佈施的環境,加上部分人們因為貧窮而貪業重,部分人們有強烈的本位主義與自尊心,使得我當初來此不能適應,一度想離開這裡。直到現在,我認清了愈是這樣的環境,愈要我們的存在,愈需要佛菩薩的幫助,不能執著於清淨,不論是在何處,五濁惡世三惡道,或是淨土,或是任何地方,都能夠保持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我改變成每天都很願意面對眾生,包括員工或是同修以及法界眾生,每一天都很歡喜的面對,感激佛菩薩讓我有機會在這裡行菩薩道幫助別人。

改變二: 從不願意面對同修的問題到願意面對同修的問題
同修的問題有幾個類型,第一個是同修的」台灣人想法 」問題,第二個是台灣同修不願意行菩薩道,不願意幫助別人的問題,第三個是台灣同修的業障與因果問題, 這三大問題會對行菩薩道造成障礙。

(一)同修的"台灣人想法":因為剛剛來到新環境,常常用台灣角度看事情,比如說在做菜時只會想到一定要台灣才有的食物,不會因地制宜,或是不考慮到北方寒冷的天氣會造成對事物的影響,或是以自己的節奏處裡事情(對當地而言太快),或是說品質不同而很挑剔,或是有台灣人的傲慢,語帶諷刺的歧視或辱罵當地人。

(二)台灣同修不願意行菩薩道,不願意幫助別人:就我的觀察不願意幫助別人,有下列幾種問題與表現
1. 呼口號:嘴上大聲說要行菩薩道,問他何謂菩薩道,一問三不知。
2. 表裡不一:表面藉口行菩薩道幫助他人,事實上內心自私,都為自己,找各種理由各種藉口,所做的行為都是為自己或是家人。
3. 攀緣心:表面熱誠熱心助人,看起來熱心,然而事實上是因為攀緣心使然,但是本質上他是只為自己。
4. 命令別人:自己內心不願意幫助別人,命令別人做,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願意幫助同修。
5. 假傳聖旨:佛菩薩說要如何幫助別人,但是經過這個人就變成另外一番話,做出的事情完全與菩薩原意相違背。
6. 心中沒有菩薩的事情:自己事情永遠擺第一,佛菩薩事情擺後面,因為平常習慣就是只考慮自己,只有自己的事情才是事情,不會考慮到別人。
7. 推的行為:已經告知菩薩道上如何做,卻推,例如都推說是別人的事情,或是推說因為某某所以讓他不能做這件事情,或是推說因為某某害她不能做這件事情,或是推說因為某某讓他不好意思做這件事情,或是推說某某叫他不能做這件事情,或是推說因為時間不能做這件事…,種種理由都是推說別人如何,最後一事無成,還怪別人。
8. 托:一件事說了多好要怎樣做,說了一堆計畫,畫了一堆大餅,卻遲遲沒有下文,一件事永遠沒有結果。
9. 拉:一件事情翻來覆去推託,就是不做。
10.利己:自己利益優先,凡是當事情對自己有所犧牲時,馬上不願意,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
11.只聽自己主管的話作做事情,就算眼見別人立即有需要幫助,還是不願意幫助別人。
12.只出一張嘴,嘴上說我是為你好,我要教導你,我要幫助你,我要關心你,但事實上什麼也不做,更遑論幫助別人。
13.本身內心因種種業障就是不願意幫助他人。
14.修法錯誤:曾經修了一些邪法,外在表現就是只願意自了,不願意行菩薩道,不願意幫助別人。

(三)台灣同修的業障與因果:因為種種業障,導致以下問題
1. 貪業:別人的都是自己的,不幫助別人就算了,還拿別人的東西,處心積慮將別人的變成自己的,或者是公器私用,拿公家東西做自己的事情,更甚者還有偷盜的行為。
2. 嗔業:生氣,自己知道或是根本沒有察覺,讓人心生畏懼,無法產生共識,不能協調溝通。
3. 癡業:做什麼事情都錯,或是講話作事讓人看不懂。
4. 驕慢業:態度傲慢,擺臉色給別人,自以為是。
5. 疑業:懷疑佛菩薩的開示,認為佛菩薩的開示對嗎,遲疑延誤時間或是就不做了。
6. 口業:罵人、開口閉口指責別人、傳遞錯誤資訊給他人,讓別人誤解,挑撥是非。
7. 浪費業: 公家東西永遠挑最貴的,永遠要最先進的,或是不知合理節約公家用品。
8. 吝嗇業:菩薩說要買東西,一者是東西不買,或是東西放到壞掉也不給別人用。
9. 比較心: 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看上不看下做事或者是對有錢或有權人才幫。沒有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10. 忌妒業:見不得別人好,起心就是不願意別人好。
11.執著業:一定要依照他的方式做,就算佛菩薩開示,他還是很堅持,還自以為是行菩薩道,但是事實上卻不符合菩薩的作法。
12.因果:有因果或怨氣時,不趕快採取相關措施,反而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到處訴苦。

當同修有上述三大問題時,剛開始我總是很無奈的躲避,因為怎麼說明也許都無法改變當事人的想法,有些情況也不是說明了就有用,必鬚根本原因消除才能解決。同修也許還會生氣造成怨氣,或是向台灣其他同修傳達不合乎事實的話語。種種原因加上自己喜好清淨,不喜是非,最後就放棄了面對。

但是這幾年來,現在我學習到要勇於面對同修的問題,絕不能閃躲,明白就算是學佛的同修也會有問題,常常同修都是自己對於自己的問題處在不明的情況,或是明白自己的問題但是不能克服,或是經歷轉變過程中的痛苦。若我知道問題而不對同修加以說明,就是我的問題;當我已經努力說明讓同修知道問題,而他卻遲遲不處理或加以忽略,則是他的問題。

學習如何面對同修的問題,帶領同修一同走上菩薩道,比直接指示其他員工工作來得辛苦。因為是同修,才會有上述的問題,才會存在同修要做與不做的問題,能不能跟上腳步一同行菩薩道,一般員工因為是員工,拿薪水依交代辦事,反而不存在這個問題,有時反而比較容易做出菩薩希望我們做的事情。

菩薩道是自願的,因此在面對不願意行菩薩道的同修,我們只能把事情撿回來做,不能有一句苛責的話語,有時候實在不方便說明時,也只能說暫時先聽我們的吧,或者是自己下去做,先把事情完成。

改變三: 菩薩道上對金錢與物資的使用,「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
剛開始時,關於菩薩道上對金錢的使用,分寸不知該如何拿捏,不知該如何管理,不知道標準在哪裡。

我一直有個錯誤的知見,就是我不能用菩薩的錢,只能自己賺錢來供養道場。這個觀念存在時,當在道場中,菩薩把錢交給我要行菩薩道時,我就不敢用,根本不願意用,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因此當菩薩道上需要時,別人需要幫助時,就變成不敢支出,造成吝嗇。有的同修甚至有錯誤的知見,只要是為了別人,菩薩的錢就可以用,沒有規章制度的使用錢或採買東西,造成浪費。因此,過與不及,都不是菩薩道上對金錢的正確使用觀念,適度的節約是美德,過度的節約造成痛苦變成吝嗇。

剛開始管理大樓時,對於大樓種種開支,我都不願意支付,心裡認為是菩薩的錢,不能使用,但是又不能不付,每付一筆款項,心裡很痛苦,但是自己又不能再去賺錢護持道場,很無奈,又不明白哪些錢該付,哪些錢不該付,例如禮品該不該付,因為不是自己的錢,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錢,是菩薩的錢,必須依照菩薩的方式來使用錢,經過這幾年的歷練,慢慢學習到」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對於道場的用錢,心中才有一套標準。

比如說,採買時,不因為要求完美品質,花最貴的錢買最好的東西,也不能貪小便宜,選擇最便宜品質太差的東西,而是採取適中的模式。道場用水用電與伙食與香,每一住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若自己用的多或吃的多,就多捐獻給道場,以免耗用自己的福報,但又不會因住道場過度的節約,比如說不洗澡或是只允許大家開一盞燈,造成大家痛苦變成吝嗇。禮品與禮金,菩薩會開示金額,補貼其他員工獎金,留住適用的人,有時得替同修還債,不得不給等等。

重點是要聽從菩薩的意思花錢,不能自以為是。有時候錢交給同修管理,因為同修個人的問題,演變一些問題,比如說同修自己認為的慈悲心,用公款買貴的東西卻說是佈施,或是同修有吝嗇業,不願意買菜或是買了菜卻藏起來不給別人吃,或是過度的砍價,不留餘地給別人,或是說認為不是自己的錢,就不在乎怎麼花,沒有經過採購制度議價的程序,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什麼叫做菩薩道上對金錢的正確使用觀念,「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需要花時間好好學習,千萬不能自以為是,以為錢在自己身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花錢,這樣會有不好的果報。

改變四:從喜好清淨,慈悲心不足不願意幫助別人,到能夠不厭其煩不離不棄
喜好清淨,就不願意管別人的事情,最後就變成慈悲心不足不願意幫助別人,更遑論不厭其煩不離不棄。當我學習踏出第一步時,開始關心別人時,有時候又面對同修的業障或因果,又嚇得縮回一隻腳,不知如何是好。

有時候礙於戒律,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伸出那隻手,就這樣反反覆覆,直到當我真正領略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勝過自己的快樂時,當我領略到,同修是修行路上的伴侶,都如同大海裡珍珠般可貴時,能盡自己一份心,幫助同修度過困難的時刻,唯有自己人才能明白修行路上的辛苦,我才慢慢改變,有了熱誠,才能面對同修的問題,與幫助人卻遭受誤解時,心裡自在沒有罣礙,能夠不厭其煩不離不棄。

改變五:以有智慧的慈悲心來幫助他人
有些同修有錯誤的知見」因為我有慈悲心,什麼都可以」,這是一個錯誤的知見,慈悲心不能亂了道場的一些規矩,慈悲心必須合乎情理法,否則就變成是自以為是的慈悲心,容易傷害人或是造成誤解,更遑論幫助別人。

必需以智慧觀察出別人的需要,才是真正的慈悲心,否則又落入自以為是的慈悲心,變成「你給我的不是我要的」的表錯情,給別人造成多麼大的痛苦,以有智慧的慈悲心就是要放棄我執,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對方的事情,有求必應,不是不求不應或是有求不應,這樣才會知道眾生需要,才知道如何照顧他們,幫助他們,否則自以為是的幫助別人,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別人,因為不知道眾生的真正需要,往往會有反效果,還自以為自己多麼有慈悲心,殊不知已造成怨氣。

改變六: 制度之中仍然結合佛法的方便法,不違背戒律,不違反慈悲心
我擁有會計師與內部稽核師雙執照,一則對於帳的正確性與二則對於制度的要求相對比一般人嚴謹,加上以前有內部稽核師的工作經歷,訂立工作制度已經相對嚴格,對於違反工作制度,更認為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學習佛法的方便法,更為困難。

之前我一直執著的認為,這樣嚴格執行制度是對的,當我後來體認到嚴格執行制度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還必須在情與理之下,有方便法的存在。在這方面,紫雲與紫空是我的導師,常常我不明白世間的道理時,我就問紫空,我眼看著紫雲如何成功的用方便法,做到許許多多光靠制度在菩薩道做不到的事情。

我們要像一個老師,在他們不懂而犯錯時,要有耐心加以教導,不能放棄他們,有時在人間看合理的制度,在法界卻是違背慈悲心的行為。比如說,在此地假發票很容易開立,因此當同修管錢時,我們以同修帳簿為主,不以發票為準;又比如規定員工用餐要自理,當員工上班沒飯吃時,要主動偍供餐點,不能漠視;又當規定偷竊一律開除時,真正抓到偷竊,必須有耐心加以教導不要再犯等等,種種制度外的作法,難以一言而盡,這卻是佛教事業中精髓所在。

三.怎麼樣讓菩薩道行得更好
1.繼續上求佛道,把業障消除。
2.徹底改變自己不願意助人的習氣,一定要徹底想清楚,為什麼要幫助別人。
3.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行菩薩道的心,初發心修行者要常常學習有沒有常常起這四心。
4.行四攝法,四攝法是行菩薩道的方法:力行佈施、利他、愛語、同事。
‧佈施:要慈悲與智慧兼具,不能讓對方有被施捨的感覺,要無怨無悔的佈施,不能帶有目的的佈施。
‧利他:所做的一切以別人為優先考量,自己放在後面。
‧愛語:慈悲與智慧兼具的說話,智慧不夠的說話讓人聽不懂,慈悲心不夠的說話會傷到人。
‧同事:帶領大家一起作事情。
5.慈悲與智慧兼具的設計制度:讓在的人願意工作,走的人沒有怨氣。
6.化阻力為助力,如何讓不願意做的人變成願意做,願意護持的人。
7.知道眾生需要,才知道如何照顧他們,幫助他們,否則自以為是的幫助別人,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別人,因為不知道眾生的真正需要,往往會有反效果。
8.感同身受,要把每一個人當成「如果我是他」來著想,替他考慮到他的工作環境,他的家裡狀況,才能明白他的苦,他的樂,他的需要。
9.一律平等,不論眾生習氣好或是壞,你喜不喜歡這個人,他有沒有錢,是不是權貴之人,都要一視平等的對待。但是眾生因福報不同,所能幫助的也不同,才是真平等。
10.不捨眾生包容眾生:不論眾生犯了多少次錯誤,同一個錯誤一直犯,或是不同的錯誤一直犯,都要視為本來就是這樣,不能放棄捨棄眾生,還要能包容他們的錯誤,有可能的話還要加以勸導。

四.結論 攜手共行菩薩道
最後以大毗盧佛四句偈做結語,與大家共勉之
清淨無所至
唯慧能生慈
悲空生一切
無上大菩提

願大家早證菩提。

行菩薩道是成佛唯一的一條路
▓藥師山 紫海居士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