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智首菩薩所問之佛法
智首菩薩所問之佛法

藥師山基金會會訊 第5期

智首菩薩所問之佛法
(摘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 實叉難陀譯
█藥師山大善知識 寶雲註解


經文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觀照內容

1. 智首菩薩請問文殊師利菩薩有關身口意修行之十個次地。

2. 菩薩道證具足成就的次地。

3. 菩薩道證修慧的次地。

4. 菩薩道證以力行的次地。

5. 菩薩道證由覺受不同終以空無相無願為究竟。

6. 菩薩道證十般若波羅蜜成就菩提果。

7. 菩薩道證清淨心清淨行時,勝妙功德修得智種子的能力。

8. 菩薩道證清淨心清淨行時,恆為天龍八部所守護,故須恭敬及供養護法。

9. 菩薩道證佛法不捨眾生,此是眾生所依循處。

10. 菩薩道證佛法極為殊勝,此是無上妙法。

11. 文殊菩薩稱讚智首菩薩為利益眾生問此義理。

12. 若諸菩薩善用清淨心清淨行行事度生,則可由福報轉功德。可以修成菩提正果為眾生第二導師。眾生第一導師是釋尊及師父。

經義解說

一、智首菩薩請問文殊師利菩薩有關身口意修行之十個次地

經文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解釋

  • 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成就不過失犯錯行為修行。

  •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成就不惡業行或不造因果或不介入因果。其中害意謂不好,是指惡行,是造因果之因。不害意指不惡業行,不介入因果。

  •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成就不毀神識修行。

  • 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成就不壞種子修行。

  •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成就度生不退轉修行。

  •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成就心不動堅定如金剛修行。

  •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成就證本尊意生身修行。

  •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成就證清淨心修行。

  •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成就證不染業垢修行。

  •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成就證聖智修行,此即智種子及種智修行。

結論

1.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隨修身口意有次地成就不同。

2. 此十事是護菩提心、修菩提心、證菩提心金剛心金剛身佛身成就。

3. 此十事即成就智種子及種智修行。

二、菩薩道證具足成就的次地

經文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解釋

  • 生處具足:因願力投生各處能力。

  • 種族具足:投生於某種類或某族能力。

  • 家具足:投生到有五情因緣處能力。

  • 色具足:眼識眼根能力。

  • 相具足:成各種相狀能力。

  • 念具足:念力能力。

  • 慧具足:用智慧能力。

  • 行具足:度生能力。

  • 無畏具足:度生無畏能力。

  • 覺悟具足:自覺覺他覺悟能力。

結論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隨具足各種能力有次地不同。

三、菩薩道證修慧的次地

經文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解釋

  • 勝慧:殊勝智慧。

  • 第一慧:空慧。

  • 最上慧:最好的智慧。

  • 最勝慧:最殊勝智慧。

  • 無量慧:無量多智慧。

  • 無數慧:無數多智慧。

  • 不思議慧:無法可想智慧。

  • 無與等慧:無可以比的智慧。

  • 不可量慧:無法評量出的智慧。

  • 不可說慧:無法可說的智慧。

結論

1.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隨慧觀有次地不同。

2. 此是種智功用介紹,具有隨心度生及變化幻化的各種能力。以種智可以現法器、淨土、佛身、種子字,滿眾生願。故以第一慧無上慧不可思議……。

四、菩薩道證以力行的次地

經文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鉢舍那力。思惟力。

解釋

  • 因力:由十二因緣、業力、因果、願力,産生果報不同。

  • 欲力:想要改變現況的能力。

  • 方便力:度生所需要的能力,即六般若波羅蜜。

  • 緣力:第八識能力,能觀。

  • 所緣力:第六識能力,所觀。

  • 根力:六根覺受能力。

  • 觀察力:識的認知能力。

  • 奢摩他力:空觀能力。

  • 毘鉢舍那力:假觀能力。

  • 思惟力:中觀。內觀空有不二。智的觀察力。(已經破無始無明)。

結論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隨力行有覺受不同的次地。

五、菩薩道證由覺受不同終以空無相無願為究竟

經文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解釋

  • 蘊善巧:覺五蘊能力。

  • 界善巧:覺三界六道能力。

  • 處善巧:覺二十五有處能力。

  • 緣起善巧:覺十二因緣觀力。

  • 欲界善巧:覺欲界能力。

  • 色界善巧:覺色界能力。

  • 無色界善巧:覺無色界能力。

  • 過去善巧:覺過去。

  • 未來善巧:覺未來。

  • 現在善巧:覺現在。

  • 念覺分:覺念力。

  • 擇法覺分:覺修行境。

  • 精進覺分:覺精進力。

  • 喜覺分:覺喜心。

  • 猗覺分:覺紛亂。

  • 定覺分:覺定力。

  • 捨覺分:覺捨離。

  • 空:覺十方圓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無相:離一切相,沒有相。

  • 無願:離一切願,沒有作意。

結論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隨內觀方便度生法有不同。終以空 無相無願為究竟。

六、菩薩道證十般若波羅蜜成就菩提果

經文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

解釋

  • 圓滿檀波羅蜜:布施。

  • 尸波羅蜜:戒律。

  • 羼提波羅蜜:忍辱。

  • 毘梨耶波羅蜜:精進。

  • 禪那波羅蜜:禪定。

  • 般若波羅蜜:智慧。

  • 圓滿慈悲喜捨:即方便、願、力、智四個般若波羅蜜。

結論

1.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十般若波羅蜜次地有不同。

2. 大乘修行法以十般若波羅蜜可以成就菩提佛果。又名一乘法又名佛乘法。

七、菩薩道證清淨心清淨行時,勝妙功德修得智種子的能力

經文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解釋

  • 處非處智力:智種子具有各處空慧能力。

  • 過未現在業報智力:了解三世因果業報輪迴能力。

  • 根勝劣智力:六根現出不同能力。

  • 種種界智力:了解三界六道能力。

  • 種種解智力:了解明白解決面對各種問題的能力。

  • 一切至處道智力:了解到各處各道度生能力。

  • 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具有各種修行能力。

  • 宿住念智力:宿命通能力。

  • 無障礙天眼智力:天眼通能力。

  • 斷諸習智力:斷各種習氣能力。

結論

菩薩道修行於清淨心清淨行時,隨內觀智種子的能力,其次地有不 同。

八、菩薩道清淨心清淨行時,恆為天龍八部所守護,故須恭敬及供養護法

經文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脩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解釋

  • 天王:四大天王及各天界天王。

  • 龍王:掌下雨佈水以滋潤大地。

  • 夜叉王:鬼王。

  • 乾闥婆王:樂神。

  • 阿脩羅王:修羅王。

  • 迦樓羅王:金翅鳥王。

  • 緊那羅王:歌神。

  • 摩睺羅伽王:大蟒蛇。

  • 人王:有福報屬人界王果位。

  • 梵王:梵天界有福報的王。

  • 之所守護:天龍八部及護法所守護。

  • 恭敬供養:恭敬及供養。

結論

菩薩道清淨心清淨行時,恆為天龍八部所守護,故須恭敬及供養護法。

九、菩薩道證佛法不捨眾生,此是眾生所依循處

經文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解釋

  • 為依:皈依處。

  • 為救:求救處。

  • 為歸:歸向處。

  • 為趣:輪迴處。

  • 為炬:大明處。

  • 為明:明亮處。

  • 為照:照亮處。

  • 為導:引導處。

  • 為勝導:殊勝處。

  • 為普導:眾生處。

結論

1. 菩薩道證佛法不捨眾生,是眾生可依及所依循處。

2. 菩薩道證學佛須四皈依及不離佛。

十、菩薩道證佛法極為殊勝,此是無上妙法

經文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解釋

  • 為第一:佛法是第一。

  • 為大:佛法是最大,最廣。

  • 為勝:佛法是殊勝。

  • 為最勝:佛法是最殊勝。

  • 為妙:佛法是神妙用。

  • 為極妙:佛法是極其神妙。

  • 為上:佛法是上好之法。

  • 為無上:佛法是最好之法。

  • 為無等:佛法是無可比之法。

  • 為無等等:佛法是再也沒有比佛法更好之法。

結論

菩薩道證佛法極為殊勝,無法用語詞形容及說明,無有他法可比。

十一、文殊菩薩稱讚智首菩薩為利益眾生問此義理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解釋

  • 汝今為欲:文殊稱讚智首菩薩為利益眾生問此義理。

  • 多所饒益:多能豐富利益。

  • 多所安隱:多能安定穩定。

  • 哀愍世間:慈悲人間。

  • 利樂天人:利益愉悅天人。

  • 問如是義:問此真實義理。

結論

1. 文殊菩薩稱讚智首菩薩是為利益眾生問法。

2. 智首菩薩是智種種智最多最廣的菩薩。

十二、若諸菩薩善用清淨心清淨行行事度生,則可由福報轉功德。可以修成菩提正果為眾生第二導師。眾生第一導師是釋尊及師父

經文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解釋

  •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若諸菩薩善用清淨心清淨行行事度生,則可由福報轉功德。

  • 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佛法是心不執著境安住清淨心,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之事。

  • 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佛道是隨緣度眾生,自心恒不離佛法。

  • 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諸法空及相悉能證悟,能斷一切惡念,具足善念。

  • 當如普賢色像第一:意生身莊嚴身相如普賢菩薩。

  • 一切行願皆得具足:度生心堅定、行願具足。

  • 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自在現一切妙法。

  • 而為眾生第二導師:此莊嚴身相意生身已是佛身圓滿可成為眾生的導師。上述是以菩薩道修成佛菩提故為第二導師。第一導師是釋尊及自己師父。

結論

1. 菩薩道善用清淨心清淨行行事度生,則可由福報轉功德及成就菩提。

2. 菩薩道以善心善念須以般若波羅蜜度眾生,由此清淨心清淨行轉識成智。即由福報轉勝妙功德可成佛。

智首菩薩所問之佛法
(摘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 實叉難陀譯
█藥師山大善知識 寶雲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