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雜阿含經卷第四白話註解(7)
雜阿含經卷第四白話註解(7)

藥師山基金會會訊 第13期

雜阿含經卷第四白話註解(7)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藥師山 寶海居士 白話註解


(九十九)淨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
時有尊者名曰淨天,在鞞提訶國人間遊行,至彌絺羅城庵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缽,入彌絺羅城乞食。次第乞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覺尊者淨天在門外立。
時毗沙門天王,于尊者淨天所,極生敬信。時毗沙門天王,諸夜叉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 梵天極遼遠 為求彼生故 於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 何為徒祀此 汝婆羅門尼 淨天住門外
 垢穢永無餘 是則天中天 蕭然無所有 獨一不兼資
 為乞食入舍 所應供養者 淨天善修身 人天良福田
 遠離一切惡 不為染所染 德同於梵天 形在人間住
 不著一切法 如彼淳熟龍 比丘正念住 其心善解脫
 應奉以初揣 是則上福田 應以淨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汝觀此牟尼 已渡苦海流
 是故當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毗沙門天王 開發彼令舍

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道而去。

註解
●有一位尊者,名叫淨天(比丘名),在鞞提訶國的人間遊行,而至於彌絺羅城的庵羅園中。尊者淨天,在於早晨,穿衣持缽,進入彌絺羅城中去乞食。依次第去乞食,而乞到自己在俗時的本家來。
●這時,淨天的母親已年邁,在於中堂,捧持飲食,奉祀火神,正在祈求能生到梵天,故並不覺得尊者淨天站立於門外。
●這時,毘沙門天王(多聞天王,位於北方,四大天王之一),對於尊者淨天其人,非常的敬信。天王乃于此時,被諸夜叉(捷疾鬼神),前導後從,乘虛空而行,看到尊者淨天站立在門外,又看見尊者之母手擎飲食,正在中堂上,供養祀火,而不見其子站立在門外。天王見此情形後,就從空中降下,到了淨天之母前,以偈而說:
 這位婆羅門女,梵天乃極為遙遠的,為了求生到那個地方之故,在這裏祠祀於火,這並不是往生梵天之道,為甚麼徒在於此祭祀於火呢?
 你這位婆羅門女,妳出家的兒子--淨天尊者,現在正在門外站立。他已永斷煩惱,已沒有垢穢,可說是天中之天的人!是蕭然而沒有甚麼所有,是獨一而沒有甚麼兼資(形容出家後,已沒有貪欲而有之物)。他為了乞食而到了此本舍住宅來,應該要供養他。
 淨天尊者,乃著于修身的人,是一位人天的良好福田,是遠離一切的惡業,不會被污染所染汙的人,其福德和梵天等齊,不過現形於人間而住爾。
 他是不執著於一切法,好似那淳熟的龍一樣。這位比丘,乃安住於正念,其心已善於解脫。應該奉養,用初成佛陀的禮節,因為是最上的福田之故。
 應該要發正信之心,要適時而趕快的佈施供養於他。應當預先建立洲島(指果地),使未來能得到安樂。
 妳來看看,這位牟尼(寂靜者,成道者),已經渡過苦海的橫流,因此應當生信心,適時而趕快去奉施於他。當然,乃為預先建立未來安住的洲島,使未來能得安樂。
 我毘沙門天王就是這樣的啟發婆羅門女,使她捨棄祀火而發正念。
 這時,尊者淨天就為其母親說種種之法,所謂示教照喜,然後又踏上路途而去。

(一○○)佛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時婆羅門即說偈言:佛者是世間 超渡之勝名 為是父母制 名之為佛耶?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 是故名為佛
 歷劫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 等覺故名佛
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註解
●一位婆羅門問,所謂佛陀,到底是以甚麼而名為佛陀呢?是為父母所制定之名呢?或者是為婆羅門所制之名呢?
●婆羅門說偈問,傳說佛陀乃是超渡世間的勝名。然而到底是不是父母所制而名之為佛陀的呢?
●世尊以偈回答:
 佛陀能夠見過去世之事,也能見未來世之事,同時也能見現在世之一切行的起滅等事。佛陀乃具明智,能了知一切,對於應修的都已修畢,應該要斷滅的,都已斷滅。因此之故,名叫做佛陀。經歷多劫選擇觀察(簡擇),用智慧而發現一切都是純為苦,並沒有暫時的快樂。有生即必定會磨滅,能遠離生死,息諸塵垢(煩惱),能拔除諸使刺(煩惱)的根本,而達到平等的覺悟之故,名叫佛陀。

(一○一)人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徙迦帝聚落、墮鳩羅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晝正受。
時,有豆磨種姓婆羅門,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腳跡,千輻輪相,印文顯現,齊輻圓輞,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腳跡至於佛所,見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止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
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
「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
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天龍乾闥婆 緊那羅夜叉 無善阿修羅 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 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 一切我已舍
 已破已磨滅 如芬陀利生 雖生於水中 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間 不為世間著 歷劫常選擇 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為行 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 已拔諸劍刺
 究竟生死際 故名為佛陀
 佛說此經已,豆磨種姓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註解
●佛陀在拘薩羅國中遊行,在有徙迦帝聚落和墮鳩羅聚落中間有一棵大樹,佛坐在樹下入于晝時的正受。
●這時,有一位豆磨種姓的婆羅門,也順著那條路而行,不久即來到佛陀的後面。他看見佛陀的腳跡有千輻輪之相,印文非常的明顯,齊輻圓輞,眾好都滿足。他看後,曾作此念:我從來未曾看見過在人間當中,有像這樣的足跡。現在應該隨著此足跡,以便尋求此人。就這樣的追尋佛陀的腳跡,而到了佛所來。
●他看見世尊坐在一樹下,入于晝時的正受。曾發現佛陀莊嚴的容貌,乃超絕于世,諸根都澄靜,而其心即寂定,是第一調伏,是正觀成就。其光相又是巍巍,有如金山。他觀看後說:「您到底是天神與否呢?」
●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並不是甚麼天神。」

●婆羅門又問:「你是否為龍?為夜叉(捷疾鬼神)?為乾闥婆(嗅香鬼神)、阿修羅(非天)、迦樓羅(金翅鳥)、人非人等呢?」佛陀告訴婆羅門說:「我並不是龍,乃至人、非人。」
●婆羅門又說:「如果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那麼,是甚麼呢?」
●這時世尊,以偈回答而說,
 那些天、龍、乾闥婆、緊那羅、夜叉們,以及沒有善意的阿修羅和諸摩睺羅伽們(大腹行),暨人與非人等,統統都是由於煩惱而生的。像那些煩惱而有漏,落於生死等事,一切的一切,我都已經捨離了,已經將其破滅,已經把它磨滅。
 我乃如那芬陀利(白蓮花)那樣的,雖然生在水中(污泥中),但是不會被污泥之水所染。我也是這樣的,雖然出生於世間,卻不會被世間所染著。
 我乃經過好多劫去選擇(以智慧簡擇觀察),世間的一切都是苦惱而沒有暫時的快樂的。因為一切有為之行,均是有生滅變易之故。
 我已離垢不動,已經拔除諸劍刺(煩惱毒箭),已經究竟生死的邊際,故名叫做佛。
 佛說完此經,豆磨種姓的婆羅門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就從其來之路回去。

(一○二)領群特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
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住于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慎勿近我門。」
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法耶?」
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不?」
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惡 犯戒起惡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群特
 弊暴貪吝惜 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群特
 一生二生者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湣心 是為領群特
 若殺縛槌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群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 恐怛相迫脅 取利以供己 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為己有 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 又不入淫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愛 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 舉責及與責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群特
 作惡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 當知領群特
 若人問其義 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群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群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群特
 自造諸過惡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群特
 前受他利養 他若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群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群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群特
 父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間之大賊 當知領群特
 初上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于其中間 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惡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 世稱須陀夷 名聞遍天下 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刹利 大姓所供養 乘于淨天道 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群特 業為婆羅門
婆羅門白佛言: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群特 業故婆羅門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缽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
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而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 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

註解
●這時,世尊於早晨著衣持缽,進入王舍城乞食。依次乞食,而到了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之宅舍。這時這位婆羅門,手裏拿著木杓(勺子),正在盛諸飲食,並拿著供養火的祭具站立於門邊,乃遙見佛到這裏來。
●他看見佛後,就對佛說:「且停,領群特(賤民),千萬不可靠近於我的門。」
 佛說:「你知道領群特,知道領群特之法嗎?」婆羅門說:「我不知道領群特,也不知道領群特之法。沙門瞿曇,你知道領群特,以及領群特之法嗎?」佛陀說:「我乃善知此領群特,以及領群特之法。」
●這時,婆羅門就將事火的祭具暫時放下,很快的就敷座,請佛坐在那裏,請佛為我說領群特,以及領群特之法。
●佛陀就座後說偈:
 常起瞋恚心,懷恨他人,而隱覆自己所作的諸罪過等惡業,又犯戒,又惡見,又虛偽而不真實,像這等士夫,當知就是領群特(賤民)。
 行動弊暴,懷貪欲而吝惜己物,惡欲而慳吝諂偽,並沒有半點的慚愧之心。當知,這種人就是領群特。不管是一生或二生,將世上一切的動物,均欲予以殺害,並沒有半點的慈憫心,這種人就是領群特。
 假如殺縛、槌打那些鄉村或都市的老百姓,以無道而迫切,而呵責。當知這種人就是領群特。住居以及行路時,都常為眾人的領頭人物,然而卻常苦切諸群眾,都以恐嚇脅迫的手段對於人,都由之而竊取利益,以肥自己的人。當知這種人就是領群特。在部落以及空地,不管是有主人或沒有主人之物,都掠獲(侵奪)為自己所有之物。當知這種人就是領群特。
 自棄其妻,輕薄其妻,又不進入自己的淫舍,然而卻會侵凌他人所愛的人(指淫友妻或他人的妻妾)。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對於內外的諸親屬,以及同心協助你的善知識,都將他們所愛的事物侵掠(指富而不惠顧尊長)。當知這種人就是領群特。
 以妄語去欺誑他人,去詐取,而作那些無證無據之事,以取他人之財物。他人來索債時,卻雖富而不還給人家。當知此人為領群特。
 不管是為自己,或者為了他人之事而舉債,而與債之事。或者順他人之語(討好人),也就是以不實之妄語作為他人的偽證。像會講這些妄語的人(指偽證以討好人),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自己實在空無一物,而輕毀有智慧的人。為世利所愚昧之故,作此惡業。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貢高我慢,自己稱讚自己,而毀壞他人,這是極為卑鄙之慢。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自己造作諸罪過惡業,而將罪過嫁禍給他人,誣賴他人,妄語誹謗清白的人。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從前曾接受過他人的利養,那人若來拜訪你時,你卻沒有半點的恭敬回報之心。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有沙門或婆羅門,依法來乞食時,你卻謾罵呵責,而不供養他。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如果父母已年邁,少壯時之力氣已洩完,而你卻不勤加奉養他們。當知此人就是領群特。
 對於父母及諸尊長,暨兄弟、親屬們說不實之語。如實在並不是甚麼阿羅漢(得道者),而自己卻偽顯阿羅漢之果德,此人乃為世間之大賊。當知這就是領群特。
 出生之初,就在於上級的種姓之家,就學習婆羅門的典籍。然而在其中間,卻不守道德,而習行諸惡業。由於出身優勝之故,不去障遮會被人呵責之惡道,致在現法當中受人的呵責,來世則會墮入於惡道(指這種人雖為貴姓,也是下賤的領群特)。
 雖然生在旃陀羅之家(賤民,原住民),但是卻被世人稱為須陀夷(善施),其名譽乃遍滿於天下,是旃陀羅所沒有之事。然而卻能被那些婆羅門、剎帝利(王種)等大姓所供養。
 如果依淨天之道,而安住于平等正直之行的話,就不會被出身之處所障,不會因之而使他不能轉生到梵天(也就是不論出身如何,如果修持淨行,就能往生到梵天界)。在現法當中,能獲得善的名譽,後世也會轉生到善道。
 我現在為你解說此二種眾生等事,所以你應該要知道,都是如我所說絕對不會錯。不能因為所出身之處為下賤之故,就名叫做領群特,也不能因為所出生之處為豪姓之故,就名叫做婆羅門。所造的如果為惡業,就名為領群特,所作的如為善業,就名叫做婆羅門。
●婆羅門聽後以偈答:
 如是的大精進者,如是的大牟尼(覺者),我已知道了,並不是所出生之處為下賤,就名為領群特,也不是因為出生為豪姓之家,就名叫做婆羅門。由於作惡業之故,就名叫做領群特,也由於修淨業之故,名叫婆羅門。
●這時,奉事火神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因此而轉為有信心的人,就用盛滿在缽裏的好食物,奉獻給世尊。然而世尊並不納受,恐被誤會由於說偈而得食之故(說法為渡人,並不是為衣食。如向人乞食,乃欲為人的福田,和說教而得食不同)。偈頌如上述。
●這時,事火教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食物裏面的瑞應後(指如前經所述之食物中的神變,這裏只略去爾),乃增長其信心,就說:「我現在可得為了正法、正律而出家,而受具足戒與否呢?」
●佛說你現在可得於正法正律當中出家,而受具足戒。他就因此而得以出家,就獨自在寂靜之處去思惟,都如前述,乃至得證阿羅漢果,心善解脫!
●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在於得證阿羅漢,心善解脫之時,自覺得正受的喜樂,就說偈:
 修非道,而想求生到梵天之清淨界,而供養火神,祠祀火神,這樣的不認識真正清淨之道,乃如失明之人看不見事物一樣。
 現在已經得到真正的安樂──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得到三明,將佛陀所教的都已作完。從前自謂婆羅門,實在是很難說,現在則可以叫做真正的婆羅門。我已沐浴而離開一切塵勞垢穢,已能度諸天而同登彼岸的人。

附註:三明即
1.宿命明:能知自己和他人之宿世的一切。
2.天眼明:知道自己和他人未來世之一切。
3.漏盡明:明現在世之一切苦,斷盡一切煩惱之智慧。

雜阿含經卷第四白話註解(7)
█藥師山 寶海居士 白話註解

 

財團法人新北市私立藥師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新北市平溪區平湖里石硿子36號    電話:02-86352082/0988-143394
版權所有   請勿轉載、摘截任何本站文章 

Line QR